259@365《图形世界》,教学何以出彩?

标签:
365教育 |
《图形世界》,教学何以出彩?
2022年4月8日,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2024年暑假开学,以《新课标》为依据的新教材正式走向了台前。“四基、四能、核心概念”刚刚厘出了子午卯酉,如今又来了个“核心素养”,况且“教材未动,评价先行”,手忙脚乱、眼花缭乱,不少人甚至已经到了慌乱麻木的地步。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为例,初看貌似变动不大,然而一旦深入进去,变化又多到了不胜枚举:章节学习目标不见了,章节导语更丰富了,从正文到习题“小标题全部面目一新”,增加了全章“持续性关注的问题”,单元小节数量压缩了一半,练习整合融合力度大到了惊人地步……
全新的课标,全新的教材,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实践。“教师的荣耀刻在每个学生的印记里”,教学优质成了我们的夙愿。把握新教材,教学出彩,不是冲动的冲动。出彩的“道”,作为着新实践的新探索,是每一名数学工作者的聚焦所在。
专注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做精每一个瞬间,凸显“中心思想”,抓牢“核心素养”,呈现“学习梯度”,课堂的“彩”不请自来。
【用好新教材,凸显中心思想】
有“学习的期待”,有“整本书的俯瞰”,有“章节引言”,有“前沿科技”,有“学科历史”,有“社区生活”——与其说北师大数学是学生的教科书,不如干脆说成是本精美的科普读物。
全章导语,做为着一个学习段落的灵魂,代表了阶段学习的脉络,代表了阶段学习的特点,代表了阶段学习的要求,同时也代表了阶段学习的方向。
以《丰富的图形世界》导语为例展开说明。
“观察周围的世界,你会看到许许多多的图形。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图形?”开门见山,学习从立体图形开始。立体图形的资源就在身边,卧室里、小区里、街道上、校园里、公园里……就在身边,但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观察和发现以及积累。立足学生身边世界,注重学习经验的挖掘,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牛鼻子。
学习的奥秘在于兴趣的激发。有兴趣做保障,“饮水有源”,事半而功倍。无论维果茨基的“就近发展区”还是奥苏泊尔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无不指向着学习的原有经验。从身边开始,让学生们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自然而亲切。爱数学源于爱生活,这是学习图形世界得以出彩的第一个彩球。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本章将拓展你对几何体的认识。你将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直观感知和描述常见的几何体特征,感悟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几何体与其展开图、截面图、不同方向的形状图之间的联系,在活动中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泰山凌绝顶,所以一览众山小。俯瞰全章内容和学习特点,获得整体上的认识,学习才能具有清晰的目标。以刷题促成绩,“一叶障目”,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对学习的整体把握。打造优质教学,前提就在于为图形的学习创是一个宏大的学习背景。
学习贵在原有经验的提升。原地徘徊只会制造机械、枯燥和乏味式的尴尬。图形的学习是对初步感知的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对几何体的初步分类、对几何图形的特征描述,还是从不同角度建立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联系,都意味着深化与拓展。“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学习天机一语道破,从具体到一般、直观到抽象、肤浅到深刻,图形的衔接学习要达成一次质的飞跃。
有理数与图形的学习,孰先孰后成为了不少人的纠结。数字以及四则计算,似乎学生们更熟悉、学习更好把握、教学更能得心应手。其实不然。图形世界是在为打开一扇天窗,抽象思维的阶梯、数学学习的眼光、学习兴趣的钥匙。图形与计算,学生更感兴趣的领域当然会是前者。以整体感知促进数学学习质量,这是学习图形世界得以出彩的第二个彩球。
北师大数学教材的编写,显著位置赫然有了标识,“在本章学习过程中,你可以持续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和认识一个几何体?”“研究和认识几何体”,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思考。无论哪一个课时,无论哪一个内容,都要把描述和认识几何体放到突出位置。做好了这一点,就等于紧握了学习的“纲”。
动手、观察、交流,图形学习的方式。实践活动多,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节奏往往不容易控制。讨论交流表面上活跃,止于肤浅也是常有的事情。心中存有中心思想的秤,及时纠偏回归主题,学习的味道才能保持纯正。筑牢中心思想,这是图形教学得以出彩的第三个彩球。
好散文好在形虽散而神不散。与此相同,数学学习的根在于思考,以思考主线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学生的兴奋点才能此起彼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数学,喜欢在数学活动中“玩”,这才是学习数学最大的魅力。
【用好新教材,抓牢核心素养】
波利亚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推进思维的深化和持续才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推进思维的渠道有很多,比如体现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坐实核心概念、构建学学习轨迹。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是四基、四能以及思想方法的浓缩版本,可以看成学好数学的根本。
“数学眼光的抽象、数学方式的推理、数学语言的表达”,是核心素养的三大要素。学习图形世界,教材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启示,既全面又深入,既精干又经典。
以《几何体的截面》为例展开说明。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哲学的本源问题也是核心素养的本源。学习几何体截面的前提,是截面概念的把握。教材刻意编排了科普文章《生活中的截面》。交给学生,阅读并标记“案例中的截面例证”,总结不同截面的形成过程,汇总形成截面的共同特征。树木的年轮,锯条锯开树木的横断面;CT图像,X射线扫描大脑的影像;3D打印,不同截面叠加对几何体的复盘。言而总之,平面扫描几何体而成几何体的截面,就像切西瓜时候的断面、切橡皮泥时候的断面。于是,新内容就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了一起,在头脑中建能够建立起丰富截面影像。原认知为新认知在无形中搭建了桥,桥梁实现了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和概括,这就是数学眼光的激活。
平面切截几何体,是从正方体开始的。切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截面并不难,特殊一点的如“梯形、等边三角形”或者复杂一点的如“五边形六边形”,动手切正方体土豆块显然不容易做到。课本上给出了彩图,将平面与正方体重叠的部分做出了“阴影加彩色”的标记,一目了然。当然,也可以在优酷中搜索视频“正方体的截面图”,音形色具备,直观清晰而且感人。无论视频还是配图,鼓励学生描述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或者画图或者写名称,学习就发展到了数学的表达层次。“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数学的语言表达所见所想,这是核心素养的“表达”层次。能够说出心中的数学,洋溢的则是学生的喜悦,因为学习水准眼肉眼可见般地提高了。
五边形、六边形的截面由来,最具学习味的所在。味道指的是推理,有理、有据、有条理的推导。不断地观察彩图,不断地回忆视频,有意识得重复发问,“界面为什么会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形状的?能否出现100边形的截面呢?”截面图形边数瞬间扩大到了100,凭感觉“知其不可”却又说不出“为何不可”,弥足珍贵的愤悱境界。想说却又不知如何表达,貌似懂却又说不清,是最迷人的学习场景。观察几何面与边的关系,因为面而有了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正方体一共才六个面,如何能够出100边形的截面呢?”继续下去,“圆锥体从顶点的一侧竖直切下去,截面会是三角形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用数学的方式进行不断推敲,这已经是核心素养的“推理”层次了。
核心素养三要素,也是数学学习的三个角度。三个角度代表着学习方式的转换,即兴奋点的迁移。兴奋点不同,数学学习的终极指向是不变的,这才是学数学迷人的景观。
【用好新教材,呈现学习梯度】
教室学习,每天六、七节课,会出现这样的课程表:周一全上数学、周二全上语文、周三都是英语……倘若如此,学生一定会叫苦连天的,每天都是同一个面孔、同一个声调、同一种词汇、同一种想法,同一种节奏,疲惫和厌烦是注定的事情。一成不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呆板。
喜欢旅游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高矮相间、错综起伏、重峦叠嶂,变化无形当中也催生着好奇心。学数学,讲究学习方式的转换,实质就在于构造变化、以变化之趣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图形世界的学习设计,同样要拒绝平淡。以《从不同角度看几何体》为例展开说明。
复习开始,徐徐引入:“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从正面,左面(或者右面)和上面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比如图1——21,1——12.你能够结合完成15页的随堂练习吗?”小学阶段,学生画过三视图的,“主视图(从正面看)、左视图(从左面看)和俯视图(从上面看)”,此时的重点在于唤醒,看引言、凭印象、靠交流、做调整,应该构不成难度。
变换角度,悄然提升:“观察一个物体,需要三个角度。如果只知道一个方向,大家能够画出剩下的两个视图吗?”如教材P20习题第7题,“这几何体由若干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组成,从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如图所示,其中的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这个几何体的形状图……”与引入不同,只知道俯视图以及不同位置小正方体的块数,这就需要学生扪心自问“主视图和左视图的含义”,切实懂得“最高”的意义。抽象程度有所加大,挑战的程度也在增加,学生们皱一下眉再动笔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只需要着重“看到最高点以及方向”,加上部分学生的示范和讲解,化解难度的压力也不会太大。
拓展提升,思考升华:“一个几何体有以几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组成,左视图和俯视图如下,小立方体的个数最多几个,最少几个?”左视图和俯视图是给出的,但如果不很好理解三视图的“三”的话,问题解决只能功亏一篑。观察一个物体,重点在于长宽高,主视图描述的是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左视图描述的是物体的宽度和高度,俯视图则描述的物体的长度和宽度。问题解决的入手点以及思考路径,无不在于此。可以肯定的,缺乏这一点拨,大多数学生都会无所适从。而长宽高三个维度的提示,则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下的恍然大悟,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困顿、迷惘、探索以及点拨、调整的过程,全程充盈着数学味道的思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唱罢另一方登场,代表的是思维推进。思维有了坡度,学生的胃口才能被吊起,而且新的问题恰恰是在原有问题解决之上展开的,于是学习的过程成为了思维波澜壮阔的过程。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这才是数学课堂最引人入胜的彩。
数学课堂,两个极端:一是课件满天飞,教材弃之不用,奢华倒是奢华,热闹归热闹,给人的感觉却是累;二是照本宣科,为了读而读,为了用而用,按图索翼、平淡无奇,严谨倒是严谨,科学归科学,那感觉却只有枯燥。理解编者的意图,教材与课标相结合,在激活兴趣和热情的下功夫,在推进思维上发力,数学课堂还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