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365教案,该“活”起来

标签:
365教育 |
教案,该“活”起来
年年岁岁,岁岁今朝,又是一个开学季。学生“归笼”也是教师教学生活再一次回归的开始。
学生们有作业,比如课后练习、总复习题、系统练习册。老师们也有作业,比如教案、作业批改、家访记录、教学总结。
学生们嫌作业苦和累,或者数量过于可观、或者难度过于拔高、或者强度超大。老师们于各式各样的作业,同样会皱眉,或者布置过于频繁、或者验收过于苛刻、或者价值远小于形式。
【教案之我感】
细化再细化,教案的标配。课题名称、所用课时、教学类型、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具准备、教学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教学反思......,面面俱到,唯恐一个环节遗落,唯恐备课疏忽。写教案,就是要不停在《课程标准》、《教学参考》、《教学设计选萃》以及教材中间穿梭,“搬家”、“搬家”再“搬家”。
频繁再频繁,布置的标配。课时的、单元层面的、阶段梳理的、学期汇总的,及时地备、随时地备、超周地备,上课带、教研带、联片活动也带......,形影不离,唯恐忽视片刻,唯恐一毫懈怠。教案,不得不的随身携带,用得着或者用不着都需要带着,换而言之是不得不如此的贴身物件。
苛刻再苛刻,检查的标配。没有的不能上课,教研活动时的组长初步验收盖章,每周的撰写数量检查、阶段的撰写等级划定,有甚者规定“提前若干分钟送到指定办公室,迟者无效”,更不要说模板和环节的对应要求了。查是写的指挥棒,个个埋头战战兢兢写教案就成了风景,唯恐一个表述缺失,唯恐一个要求遭拒,潦草或者美观并不重要,机械的风景而已。
低效再低效,价值的标配。布置、检查、撰写和使用,机械盲目充斥了每一个环节,换来的低效是用脚丫子都能够想到的事情。就像不少老师所说,“教案是写给他们的,供检查用的,上课时候的摆设......”有限时间里的无聊事情,这才是教案活动的最佳评价。
评价之低,检查的和使用的都默认。怪现象的是,默认了却仍然要堂而皇之、大张旗鼓,说来说去,为了完成任务、留下痕迹、工作需要罢了。
【教案之我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惟有知道“从哪里来的”、“要到何处去”也就是起点和终点,才能保证永远做正确的事情和正确的做事情。教案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教案是实现教材及课标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经环节。教案实质上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作出的具体行动计划或教学方案。
教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教案的核心作用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的导向、规划和组织,是教学的规划蓝图。
资料库作用。教案中保存着教师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珍贵材料,是一座宝库。
部分老师认为很多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故而略去不讲,殊不知,学生急需老师提点和带领回忆。
教案后面的教学反思或随笔不应泛泛而谈,应具有价值,有自己的典型经验给人以借鉴。
教师不应为应对检查而抄写教案,应在课前用心研读现成的教案和参考书,并快速思考、修改而批注在课本上,理一理教学思路。
教案,教学方案的简称,渗透的是教学思路和教学思考,而不一定是所谓模式、所谓方法的花拳绣腿。实用价值,评价教案的第一尺度。淡化教案的使用价值,一味追求形式和痕迹,对教学来说,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教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资料宝库。教学经验或失或得的备注、新的教学想法、新的学情特点、新媒体的借鉴、教研中的感悟,都属于教案的范畴。面广,有显性隐性之分,有的只需要写在教材的某一个角落,有的只需要轻轻一个闪念,有的需要浓墨重彩的描述,貌似平均发力,教案却往往在无形中打了折扣。
为了写而写,为了查而写,泛泛而谈、机械应对,教案评价和撰写的误区。专注某一个例题的设计意图、解决方案、拓展延伸,眉批的方式做出重点标记和特殊色彩的勾画,貌似简单实则丰富,貌似无心实则用心之举。
回到实质,教案的撰写和检查、使用才会获得清晰的思路。一句话,为了有用而写,为了促进有用而查,为了增值而使用。以“实用”为核心,教案才能成为老师们的最爱。
【教案之我思】
既然以“使用价值”作为第一标尺,既然以提升“受欢迎程度”为出发点,不妨促进教案的“活”起来——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要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常识。教师不同,比如新手和资深者,需要当然不同,硬性要求只能造成“吃不饱”或者“吃不好”。年轻教师要写详案,新秀老师可以写简案,资深老师可以干脆不写,教材上的批注就能够代表思考的独特和深邃;
在教研中提升教案的高度。每周一次的调研,是对前一个周次的回顾,是对下一个周次的展望。无论回顾还是展望,都要有问题的,“有疑则进。”比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都来说说课程标准要求、重点难点、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观的融合、教学评价的设计,这就是对每个教学思路的全面考量。研讨,人人参与、脱稿交流,针对的是教学细节和敏感部位。研讨到达了令人激动的火候,教案也就到达了令人激动的火候了;
从不同角度考量教案的质量。教案,最终要落实到教和学的。教,一支粉笔从头到尾的局面已经成了过去式。浏览课件,足能看出教学流程、重点难点的把握以及教师有着个性的思考;听课,足能看出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和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学,学生的机械被动也已经成为了过去。看练习本,足能看出学习习惯、规范意识,归根到底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要求;看参与,足能看出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浓淡;看调查,说说一节课的“得”,足能看出实实在在的收益,透露出的是教师教案的落地。拒绝机械、盲目、生硬式,有轰轰烈烈变得润物无声,教案也就无形当中达到了内化。
杭州师大王崧舟老师说,“我支持教案写在教科书上。”既然是对教学的支撑,既然要施展教学基本功,既然要激发教师的业务热情,由“管理”到“服务”才好。活是灵活是鲜活也是灵动,活了就火了,推动教师活力的释放,点燃他们的教学激情,教学才能从上至下成为合力。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由被动到主动,竭力促成真正的“活”,教案的评价才能成为“不评之评”。岂止教案,渗透着职业良知的活计,作业批改、教学阅读,无论哪一项都离不开“饮水思源”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教育首先是人学。教学常规的管理,必须站在人的角度才能找到新点子、新活力、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