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65做名校,神韵该在血液里——2023年中考监考的遐想
(2023-07-10 17:24:44)
标签:
365教育 |
做名校,神韵该在血液里
——2023年中考监考的遐想
再次回到了东盛实验中学。不同的是,5年前属于教学交流,这次因为承担了中考监场任务。熟悉的轨迹,有熟悉的草木,熟悉的温度,乏味的监考瞬间变得有了滋味。
东盛中学俨如神一般的存在:教学为主业,改革先锋人物王艳雷老师挂帅;优秀青年为主流,所招聘教师均为硕士;高端设备为保障,所有教室全部装配了互动式白板。需要强调:小县城,10年的学校,能做到这种程度实在太难了,需要举全县的全力。
监考的过程,欣赏东盛教育的过程。见不到东盛学子也无妨,因为教育的影子处处都在。世间没有最好,唯有更好。追梦动力源于调整改进的持久、执着和智慧。
3个小细节让我陷入了深思。
镜头一:考场转了4个,4个教室的墙面插座全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者面板太过松动或者接触不良或者干脆不能使用。
偌大学校,不会缺少总务处,不会缺少负责维修的师傅;偌大学校,插座应该属于必备,教学中生活中都少不了的;偌大考试,不可能没有准备,隐患会给许多环节埋下麻烦。
某些面板上的浮尘已经积得很厚,可以断定:插座已经被冷落了很久很久。必备设备却遭到了忽略,很可能因为还能凑合“此处坏了,还有彼处”,无伤大雅,更有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入后勤老师的法眼。
可以指出:面板损坏的确有碍观瞻。更为恐怖的,裸露的电线接头恰恰就是在报警。
合格的后勤部门做好服务,为教学和生活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但凡一声召唤,立马冲锋在前”;优秀的后勤部门做好调查,观察不停,排查不停,整改不停,就如“上医治未病”;优质的后勤部门靠做好课程,将设备维修和设备使用项目化从而展开综合学习,融入教学、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既能走出去又能请进来。后勤之勤,在于身体之勤,更在于脑力之勤。总务之总,在于实干之总,更在于大局之总。
教育从来没有小事情。插座虽小,暴露出了服务的缺失。服好务,就是让教师学生心里安心和舒坦,便于踏踏实实的教和学。没有把教师学生的关注放到心坎,名校之名显然就被弱化了。
镜头之二:“和合共进,厉行志远,一班一班,奋勇争先”,班级誓词以校训为模板,然而“力行致远”却换做了“厉行志远”。
校训,学校的灵魂,教学、工作、生活、发展的指南。学校发展的好与否,要看校训的理解是否透,要看校训的贯彻是否实。誓词以展板形式置于了显著位置,是在展示实力和信心。校训和誓词都要再三斟酌的,出现纰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环绕誓词,有同学的面貌“精神饱满”,也有同学的表态“众志成城”,还有班级成绩“光鲜亮丽”。可以断定:但是绝不会犯疏漏之类的小失误。校训被再加工,很可能因为理解偏差“彼此不可分割”,无碍根本,更有可能根本就没有进过班主任老师的法眼。
可以指出:“厉行志远”与“力行致远”,表达和意义绝对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为恐怖的,显著位置的展板恰恰已经提醒了很久。
合格的班主任做好服务,为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学习做好服务,“24小时待命”;优秀的班主任做好示范,学生只需要跟着榜样走,“亲其师,信其道”;优质的班主任靠是引领,调研每个学生的特色制定适合的方案,量体裁衣,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无不如此。因材施教,基于材、为了材、发展材,教要紧紧围绕着基准才行。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着眼点却是学生一辈子的幸福。班主任之优秀,在于踏踏实实,更在于细节中的用心。
细节就是试金石。誓词撰写失误虽小,暴露出了执行力的不足。一字之差,关乎的却是班级生活的走向,“致远、志远”、“力行、厉行”,背道相驰。小问题,大败笔,校训予以漠然视之,名校的光子显然暗淡了许多。
镜头之三:每个班都有公约。公约的制作相同,“统一的规格、统一的材质、统一的办范式”;公约的表达相同,分条缕析娓娓道来“1.作业要按时交。2.课要认真听。3.操要认真做......”;公约的出处相同,“**公司精心制作......”
班级公约,也叫班级学生守则,是全班同学共同谋划、共同协商、共同切磋、共同研究、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班级公约,班级的小“法律”。班级管理,因为制度而规范、严肃、清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习惯符合标准,标准成为习惯”,公约是对行动的约束,是对合格行动的解读,更是集体生活的指南。每个人都向往自由自在,“利他”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可以履行自己的权利,前提“不妨碍他人的权益”。没有人能够凌驾于公约之上,包括班主任,班级才会具有良好生态。
班级公约,体现的是全班同学的意志、精神、士气和需要。此班非彼班。同学不同,经验不同,习惯不同,个性不同,需要也会不同。班级公约绝不可能完全一致。班级公约完全一致,意味着同学个性的抹杀。而,无视了学生需要的所谓公约,只能看成班主任或者少数几个同学的一言堂,虽有约束力但一定属于被动遵守。
可以指出:班级公约交给网络,拼多多或者淘宝,款式精美有余,压抑个性之不足足能压过表面的精美的。说成草率、玩忽职守,绝不为过。
合格的班级公约,能让全班同学提神,知道什么该做山么不该做;优秀的班级公约,要调动全班全同学的热情,“源于自己、为了自己、成全自己”;优质的班级公约要渗透公民意识,班级就是小社会,生活在班级中就应该遵守集体意志,孔夫子虽“随心所欲”前提却是“不逾矩”。班级公约,魅力就在于“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人心齐泰山可移,班级凝聚力才是班级公约所要达成的目标。
视班级公约为儿戏,“拿来主义”。学生的热情、规范意识、制度观念和民主萌芽就会统统“拿走”了。拎不清孰轻孰重,名校的内涵就空了。
*
名校,大多评出来的。红头文件下达,专家组集结,参选学校准备。资料符合标准,名校诞生。于是乎,“1年谋起色,2年有改观,3年成名校”。尴尬的是,名校不是靠评出来的,而是扎根在了公众心中,“金杯银杯不若口杯”。
名校有神韵,小路、草木、角落都会“说话”,说历史、说故事;名校有劲道,活动、社团甚至一一个课堂都含着“力量”;名校有灵气,来自学生的问候、眼神、微笑都透着“清爽”。因此,名校根本无需表白,无需炫耀。
换而言之,唯有做足细节,唯有每个细微处都让人拍案叫绝,一所学校才有资格称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