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65优秀者,内涵在骨子里——2023年中考监考的遐想
(2023-07-12 06:14:47)
标签:
365教育 |
优秀者,内涵在骨子里
——2023年中考监考的遐想
不偏不倚谓之中。热的程度一旦超过了承受力,就不再温馨和舒适,反而成了焦虑和烦躁。“热锅上的蚂蚁”,行也不是,止也不是。慌不择路,忙中出错,考试过程里出现些问题、闹些笑话,绝对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
花絮,增加色香味的“佐料”。考场上的花絮,是引人思考的“极品”。
花絮之一:急匆匆,胖乎乎的女生小跑般的赶来。查验证件,“73考场错看成了63”。提醒之后,扭头继续跑,来不及辨别方向,顾不得人流。
初次遇到人生大事,忘记带准考证或者走错考场,任何学生都免不了产生失误。“安慰考生、平稳情绪”是宗旨,正常考试、利于发挥是前提。胖女生记错考场号,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找回原位继续进行就是。
奇怪处却不在于此。初中学生学习过坐标系,坐标和位置一一对应的。考场平面图就在考点门口的显著位置。楼号、楼层、考场清晰可见。依据考场号找位置,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讲,根本算不得难事。再者,中考考场安排相对集中。同班、同校、同考场,会很常见的。可能因为生疏看不到平面图,但不可能消息闭塞的。一句话,不为考场记错奇怪,而为忽略了平面图、疏忽了交流而尴尬。
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算不得贬义词。有了习惯,即便环境陌生、伙伴陌生,做起事来也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考试通知书,会在考前三两天发到手。考点、考场、考号、座位号一览无余。信息在手,再加上带队老师的提示,找寻考场不应该很难。未雨绸缪,方能有备无患。很可能,该同学倾听、信息处理、交流的习惯过于薄弱,以至于只有兴奋和紧张了。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因为,教学就是教学生以习惯,阅读的习惯、预习的习惯、交流的习惯、复习的习惯、改错的习惯,莫不珍贵。因为,管理就是为了示学生以规范,作息制度、听课制度、班级公约、宿舍值日安排、水电节约意识,莫不遵守。恪守习惯、敬畏规则,行为与标准遥相呼应,教育才会沿着良性轨道自然进行。
做教育,就是渗透规则和培养习惯。学习,就是学规则和做习惯。好教育,好学生,好教师,试金石就在于此。缺少习惯,盲目;没有约束,懒散。从这一角度衡量,胖女生很可能属于“待优生”。
花絮之二:发卷。考场空气几近凝滞。机械地发,机械地收。唯有位高个子女生双手接过,随后“谢谢”传来。
发卷,监考员的分内工作。发放试卷“不能让考生传递”,为了杜绝考生考试信息的沟通;“由小号到大号依次发放”,为了考试的公平。一句话,监考员就是为考生和考试服务的。不管发卷还是开关电扇、门窗、安全检查,根本用不着感激的。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他在幼儿园学到了最有价值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人的感受,所以幼儿园教育是根。不必感激监考员的工作。但是,“劳动者是最美的人”,因为感恩付出而道谢,也并不为过。
礼貌、尊重、寒暄、客套,往往限于亲朋好友之间。身边,既熟悉又陌生,比如小区门卫、保洁员、快递小哥,往往可以面无表情,比如取快件,拿完就走,绝没感激的意思。至于公园的游人、楼梯中的偶遇、路上的过客,视若空气一般。朋友间的温馨不算温馨,陌生者之间的温情才是高雅。
做教育,讲学习,要把尊重放在首要位置。既尊重他人的劳动,还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貌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与人的第一感觉。优秀者,第一印象就要先入为主,“重礼仪者”让人可亲。
花絮之三:收卷。一个个茫然地候着,紧绷着脸,双眼无神。唯独有位小个子女生将试卷双手呈上。
考场就是战场。紧张思考,快速书写,拼时间,拼精力。结束铃声响起,紧绷的神经顿时松弛。收卷的时间,学生整理和放松的时间。按照要求,收卷时节考生要“双臂下垂”,除此之外的动作尽皆多余。铃声响起,监考员也已经精疲力尽。按要求操作,做完美的阶段注解而已。
静待等待收取,原则和本分。相机奉上试卷,情分和善意。小动作,大道理。虽无人提示,考生却能懂得监考老师的艰辛。虽没有要求,考生却能尽力减轻监考老师的劳动强度。友好,从来不需要惊天动地。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能润泽冰封的心灵。人人都能献出爱心,世界方能汇成和谐美好的家园。
小个子女生其实也很疲惫,也需要放松。主动递上试卷,如果看成讨好监考员老师的话,绝对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动而为之。无需思考,很可能这就是她日常行动的复制。说成礼貌可以,说成善良更妥贴。
“人之初,性本善”。老师的作业本掉在地上,帮忙捡起,是善良;暴风之后,枯枝败叶遍地,默默打扫,是善良;校门口,安全提示牌“仰面”,主动扶起,是善良。善良与知识学习无关,却远远上胜过知识和技能。善良与温馨同义。因为善良而温馨,因为善良而暖心,因为善良而感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熏陶、感染、传播,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山青青,水凌凌”。
做教育,重在育人。学习,就是学做人。想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就怎样做,这就是教育。远离抱怨,拒绝冷漠,自觉站在他人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情,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进入课堂,耳濡目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因为居于其中每一个细胞都已经被香气浸润了。
优秀者,与人为善。没有矫揉,没有做作,没有刻意,他的举手投足都有柔性,他所在的地方就是温情所在的地方。
曾子说,做人要善于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严以律己,“反思再反思、整改再整改、完善再完善”。宽以待人,“理解再理解、包容再包容、帮助再帮助”。诚实守信,踏实做人,一诺千金。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优秀者无需标榜,因为自带光芒。向优秀者靠近,就是把美融入举止言谈。眼睛,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倘连眼神都能透出高品质和高品位,你无疑已经提升到了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