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7@365教研冷场,谁之过与?

(2023-06-16 21:14:48)
标签:

365

教研冷场,谁之过与?

毋庸置疑:体现教师荣耀,学生才是载体。学生的一颦一簇,无一不蕴含着所受教育的力量。教师职业水准提升了,归根到底,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没有哪个教师不希望提高教育本领,发挥一技之长正向影响自己的学生,进而推动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自然。

教研,提高教师的常规途径。尴尬的是:按理说应该受到欢迎的事情,结果却出人预料得大跌眼镜。说枯燥的不少见,活动变为聊天的还不少见,活动走了形式的更不少见。组织者抱怨,参与者喊苦,寻找原因、走出窘境已经成了不二选择。

新局长上任,要“重振教育雄风、建设教育强市”。号召之下势如山倒,学校要抓教研,“为了提高质量,联合教研由线上改为线下......”线上线下是居家学习的专有名词。学习方式转向“分散到集中”,教研将有规模、有气势、容易管理、容易奏效。

分散到集中,领导可能的考量:分散学习不容离管理,效果很难有保证。前提:真有教师或者比例相当的教师没把学习当成分内事情,敷衍、散漫,干脆挂机也不奇怪。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真心实意服务专业发展,绝大部分教师也都有自我提升的愿望,结果却遭到了抵触。“分散到集中”,想必迫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教师拒绝教研,苦水也不少:信息技术2.0培训,的确既新潮又前卫,然而我们并不需要,我们所需要的比如“教学内容校本化”培训却没有涉及;培训不过优秀者的舞台,虽然精彩却距离我们太遥远;培训面孔太过生硬,动辄后果自负,时间内容方法都已约定“僵化有余而灵活不足”,真正属于教师的余地几乎无几。因为不受欢迎,培训于是被拒绝了

供需欠平衡,或者脱节或者存在矛盾或者有失沟通,结果一样:培训效果打折。打通壁垒,教研活动才能升温

 

1.打通沟通壁垒。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首先是学术上的权威,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指的是研究的引领示范。示范引领,关键在于摸清底码,“教师最迫切的需要”。摘掉光环,到教师中去,发放问卷、听课、座谈,搜集教师心声。因材施教,对症施治,同样适合教师群体。搞准教师的年龄特征、教学经验、存在问题,需要深挖教材的教师比例是多大、需要充实理论的教师有多少、需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有多少、能够独立研究的教师又有多少。第一手材料做保证,教研活动才有可能有的放矢,进而走进每一个教师的心。沟通,彼此敞开心扉,教研才不致成为上知下派的形式。供给与需求相结合,供给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保障,教研方能落地有声;

2.打通舞台壁垒。潜力有多大,舞台就该有多大。舞台有多大,精彩就会有多大。基于此,校长的作用就是“搭好台子”从而利于“教师唱戏”。舞台的魅力,在于搭建,更在于发挥效用。学期开学之初,将教材分解,有几个单元、有多少思想方法、有多少需要注意的问题,集体确定教研主题;资料准备,数学史层面的,思想方法层面的,教学经验层面的,自我思考层面的,以书面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为教研活动铺路,“人人有观点,个个有精彩”;分工侧重,根据教师个人特点,确定出每个人的任务,擅长理论的谈教学支撑、擅长思考的谈教学调整、擅长文字表达的整理教学主线,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以教研组为单位评价教研,重点放在集体智慧的运用、分工与合作的合理性、教研成果的组内转化,将个人与集体捆绑打包。舞台属于集体,每个人都是有机分子,教研活动才有可能真正繁荣。拒绝独角戏,就要发挥教研组的力量,个体为集体服务、集体成为个体荣耀。“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育人需要群策群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全员互动才能成就教研天地的宽广。

3.打通选择壁垒。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当中”。自由不是不受限制,而是一定范围内的舒展。校长的作用,千方百计地让教师释放心灵。一旦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即便废寝忘食,也能陶醉其中。教研活动,校长的作用就是“打好组合拳”,把选择的权利还给教师。教研本就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对自己负责。提供教研菜单,有学术层面的、有实践层面的、有技术层面的、也有自选课题,教师有权确定自己的内容;提供宽泛的教研时间,每周固定的研讨时间、寒暑假时间、工作日时间,有权自己确定合适的研修时间;研修成果不做硬性要求,下保底上不封顶,研修日记、论文、研讨课、讲座,能代表最新风貌即可。活动内容、时间和成果的弹性标准,一是赋予教师主人地位,二是体现教师特色,三是展现教师风采。人的最高追求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归还选择权,实际是教师舒展心灵的回归。“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对自己负责,教研才能真实、实用而且会有每个人的独立思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研唯有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心甘情愿,乐此不疲,活动方能激情四射、亮点频频,感染人、打动人、振作人。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的光荣就印在历届学生的回忆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开展教研活动,领导的初衷没有问题;教研活动不合口味,远离自己的需要,疏忽了自己的个性,选择“逃避”从而寻找自己的出路,教师的做法也谈不到问题;教研活动沦为形式,领导发怒,教师抱怨,因为“费时费力而不讨好”,大家的表态同样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了,教研活动针对性过弱 ,“提供的并不需要”、“需要的并未提供”。反馈不及时或者不顺畅,负面情绪和机械应对就成为了恶性循环。直面冷场,寻找对策,走出沼泽,教研活动回暖容不得半点推辞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教研活动愿景应该如此——统筹规划,“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打造场景,有故事,有情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注重趣味,拒绝冷面孔,多种形式发力,“找到自己的那一款”轻而易举;突出合作,有分工,有侧重,“个体集体融为一体”——毕竟,“笑脸”才是活动中最迷人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