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65校园活动,可否低调?
(2023-06-06 13:32:17)
标签:
365教育 |
校园活动,可否低调?
“马兰花开遍太行山”艺术节的热度,不亚于每年三伏天的热度,任人都会不知不觉地浸入其中,任人的热情都会如同脱缰烈马般释放。市里搞活动,县里搞比赛,学校搞选拔。大合唱,一时间成为了生活的必备、谈论的必须、话题的唯一、学生的最爱。
活动只是载体,调动心中激情、打造欢快节奏、渲染生活最爱、烘托美好元素才是目的。马兰花,爱的使者,勤劳勇敢的象征,顽强生命力的承载者。以“马兰花”命名,活动设计者用心良苦:感受美、发现美、传播美。
设计,教育术语叫做预设。设计者凭借经验、感觉和思考,试图让参与者获得最大收益。而评价活动优劣的,参与者说了才算,“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观众的夸奖”。
有任课教师如是说,“学生活动内外两张皮,活动中两眼放光芒,课堂上蔫头耷拉脑......”
【揭秘】与其说课上与课外的表现判若两人,不如直接说成合唱活动对学生们的吸引力更大一些。教育,“润物细无声”,贯穿在了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活动。活动育人,其效果远远胜过静坐教室机械地背、说、读、写。十三四岁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活泼好动、被关注愿望强烈,活动当然更能迅速打造代入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并举,各因素才能互相支撑、和谐推进。“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唯有处理好活动和学习的关系,才能称得上优秀”,合唱团负责人如是说。言外之意,“不善于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关系者”大有人在。一面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以为“出彩”;一面是抱怨不停,“轻重缓急不分”,以为“自律缺失”。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好服务才是应有之义。服务,不单是渲染活动的意义做好组织和发动,还包括活动与学习的调节,一张一弛要有度。一味重视参与热情,一味打造活动气氛,文化课所学习所需要的“安静、普通”统统予以淡化,只能意味着顾此失彼: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动与静、放与收相结合,活动与学习才能相得益彰。
班主任如是说,“***,在家休息......”
【揭秘】疑问一个连着一个:“怎样的同学需要休息”、“这些同学休息的原因”、“休息是否属于自愿”、“集体节目中集体的含义”。据了解:彩排的时候,这几个同学已经作为了旁观者,同学忘情地演唱、他们尴尬地无聊。熟料:正式演出的时候,这几个同学连旁观的资格都给取消了,美其名曰“休息”。劳逸需要结合;长时间学习,感觉累了,可以听听音乐、打会篮球,“听音乐打篮球”就是休息,之后活力回归精神抖擞。观看演出、集体活动,很让人神往的事情,运动会时常有学生“兴奋得忽略吃饭和休息”,遗憾的是,某些人竟然被拒之门外了,失望、尴尬、难堪是肯定的。集体活动,人人都有参与的权利。“一个都不能少”,李镇西老师所说实在妙。活动只是载体,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付出的快乐、坚持的过程才代表着活动的价值。奖牌乃额外之物,是对全体活动参与者的友情馈赠。学生脸上的笑容,其实就是最大的荣耀。活动之外的学生,显然都有瑕疵的,但再大的问题都构不成拒绝的理由。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幸福和成功,活动才能被学生珍藏在记忆里。尊重和平等永远是活动的第一要义。聚集学生的心,感染学生的情,激发学生的气,活动才能真正属于每一个学生,团队意识才能成为全体学生的共识。
有学生如是说,“合唱指挥,换人了。我理解,但不高兴......”
【揭秘】多元智能就会表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不过表现不同而已,有的数理逻辑突出有的语言表达是强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适合的位置。节目设计、彩排调整、人员安排,适合的人干适合的事情,合唱活动才能自然、流畅、尽兴。差异是必然的,有了差异才能谈到分工。而,差异绝非指成人和未成年人之间。受过系统教育的教师,相对经多识广,显然比学生普遍强势。合唱指挥,学生能做,教师也能做,教师水准一般来说要胜一筹的。所谓更换指挥,由教师替换掉学生而已。主要人员的调整,原因只有一种可能“为了大奖而奋斗”。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眼睛只是盯准奖项,未免有些小家子气,格局小的有些不堪。要求学生的,教师应该先行。视域狭窄的教师,很难教出胸怀广阔的学生。节奏缓下来,心情静下来,活动的味道才会纯真。
家长如是说,“赞、赞、赞......”
【揭秘】活动进行时,信息搜集时,视频图像传输时,点赞不止时。虽不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却也顾不得喘口气,仿佛眼皮一眨精彩就会错过似的。“孩子是自己的好”,此言不虚,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圈子变大,舞台变大,孩子们经历了更高层次的历练,家长当然值得欢呼一番。活动要育人,家长所要做的远不止于活动表面:客观评价孩子的表现,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回答“我是谁”利于自己也利于孩子;尽可能给孩子多提供一些活动机会,合唱比赛原本平常,家长关注度却高得出乎意料,“物以稀为贵”,显然活动不足所致,走出单纯注重文化补习的怪圈,学生才能享受到全面发展的乐趣;要善于为自己“充电”,唯有“赞”不尽却无下文,代表的一是视野的狭窄二是诉求的茫然,因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需要和成长方向而话语贫乏。家庭是学生的底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打铁还需自身硬”,父母的精神世界丰富了,于孩子培养才不会尴尬的追风:父母的专属话语才是活动得以纵深推进的无价之宝。
活动本身没错。不过设计者或者执行者乱了分寸,活动对象被忽略了、活动意义被曲解了、活动价值被抬高了。于是,活动越频繁、校园越喧嚣、学生越起起伏伏、家长越发飘。“塞翁失马”,旋转于“点赞、颁奖、彩排”就成了另类的风景线。
无独有偶。核心素养来了,原本平常的说做课活动又成了焦点、热点、靓点。原本平常的课,设计起来却需要做课者本人、教研组全体、发展中心教研人员一起发力,“一个都不能少”。反复修改、反复调整、反复打磨,据说已经细化到到了某一时间点的某一个人物和某一句话......
鲁迅先生说,“莫名惊诧,惊诧莫名”。重视是应该的,但可否将身段放低一些,毕竟“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的样子才是我们追求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