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式,切莫止于类比
《分式与分式方程》教学指导意见,“类比”一词出现的频率有太多:“经历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分式基本性质的过程”;“用分数类比的方法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符号把握,要“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理解这一规律”;同
分母分式加减法,要“先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类比分数,猜想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
不乏类似观点:“分式的内容是分数的继续”、“分数的学习方法,就是分式的学习方法”、“分数的注意事项,就是分式的注意事项”、“分式出现问题,不妨联想分数”……
百度百科如是解释“类比”的含义:Analogy(类比):将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就其共同点进行比较,是通过比喻手法的综合运用帮助说明道理或描述某种复杂情况。
分数与分式都有分数线、都有分子、分母。形式相似,联想到概念、性质、计算可能具有某些相通之处,如此认为、把握并不奇怪。类比促进理解可以,但是,学分式“类比”绝不是想当然的。

1. 做足类比,方能达成认可。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与之相通,唯有理解认可了教学内容方能自然而然地接纳。数学运算法则、概念,系统内部自成逻辑。于基础内容而言,大多规定而已,比如有理数运算法则。规定绝不等于简单告知,在过程里观察、发现、猜想、辨认、运用,新知识才能浸入学生的“心”。分式概念的学习就是如此。在情境里渲染,感受生活当中的分式。提供3份阅读材料(见附件1),固沙造林内容、上海世博会题材、图书借阅问题,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材料、寻找关系、列出代数式;剖析概念,总结特征。展示列出的4个代数式,2400/x、2400/(x+30)、(35a+45b)/(a+b)、b/(a-x),“是单项式吗,是多项式吗,如果不是,原因在哪里?”。新知识永远嫁接在原有经验上。“不是整式,和学习的哪类内容相似呢,相似点在哪里?”、“像分数,是分数吗,不同点的体现是什么”。无论学生表达清晰与否、准确与否都没关系,因为这是他们在用数学语言诠释自己的思考。教师无需准确归纳,既不用刻意形式化A/B(B含有字母)、也不用太遣词造句(分式是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有初步印象就够了;概念初步应用,在做中感受本质。比如3/(2x+1)是分式吗,如果它的结果是个整数,x等于多少?(|x|-3)/(x2-9)的值等于0,求x.再次深化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母取值限制、分式与整式的区别等代表分式本质的关键点;归纳分式概念,利用模型语言表达数学。形如分数A/B,并且B含有字母的的代数式称为分式,B不等于0,/相当于除号。以此为标准,概念辨析“找出a/3,(a-3)/π、π/(a-3)、(a-3)/(a2-9)中的分式并且说明理由”。分式形如分数,学习分数就是在对比回顾分数,但实际操作绝非轻描淡写的类比。在情境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在生活当中发现树下的影子,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概念来源才能真实可信”。感知概念,有意识对比和就有经验的关系,“温故而知新”,在对比中捕捉的特征。用旧有认知初步运用概念,触摸新概念,多维度触摸,体会分式的本质。用数学语言归纳新概念表示新概念,在更高的高度把握新认知,拓展认知领域。类比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开始,不仅是新旧经验的桥梁,更是理性提升的好渠道。

2.纵横捭阖,方能达成灵活。类比是《分式》章节学习的主旋律。从分式概念的引入,到分式基本性质的介绍,再到分式的乘除运算,最后归为分式的四则运算,类比始终作为了明珠、指南针、大海灯塔,学习有顺序、有节奏、有条理。《分式方程》的出现,瑕疵随之出现了,且不说概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单是去分母方法解方程(见附件2)就让人咂舌,因为“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教材编排衔接不畅,学习也会出现断档风险的“生硬、生涩、干瘪”。如此解方程堪称完美,问题在于如何引着学生想到、还有无其他路径。解方程480/x-600/2x=45的处理,可以引入类比方法,回顾(3x-1)/2-x/3=1的解法,联想新问题,你能作何联想“两边同时乘以2x,化成960-600=90x”解决就变得得自然了;600/2x可以先行约分为300/x,于是得到480/x-300/x=45,再去分母的话显然更简单一些;两边通分,分母为2x,可得(960-600)/2x=90x/2x,类比分数,“2个分数值相等,如果分母相同,分子必然相等,因此960-600=4x”;得到180/x=45/1,可以利用比例性质“内项乘积等于外项乘积”,得到新方程180*1=45x,问题从而顺利解决。等式性质、分式性质、比例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分数常识统统纳入,去分母、通分、约分、交叉相乘、分式加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方法代表着不同视角、不同研究思路,一题多解构成了学习网络化“练习的、横向的、纵向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而,不同渠道的本质,把即将学习的分式方程转化为学过的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泰山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总——分——总,学习境界无疑又到了新的台阶。

3.
发散思维,方能深化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波利亚如是说。体操的含义,借助“动手操作、阅读、实验、交流、猜想、验证、应用”学习手段,让思维活跃起来。孔子讲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要借助不同视角打通思考的“最后一公里”。增根问题是分式方程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搞不懂增根为何物、如何产生的、怎样使用。教材例子,解方程(1-x)/(x-2)=1/(2-x)-2,
x=2.(见附件3)x=2是根,满足去分母后的方程1-x=-1-2(x-2);x=2不适合(1-x)/(x-2)=1/(2-x)-2,因为分母x-2此时为0,这是分式的前提条件;去分母遭遇问题,同时乘以x-2,两边实际乘的都是0
,违背了等式性质的初衷;无解和增根是两个概念。比如方程(x-a)/(x-1)-3/x=1无解,增根有两种可能x=1或0,而去分母x(x-a)-3(x-1)=x(x-1),化简2x+ax=3,即x(2+a)=3,如果a=-2,方程必定无解。从增根产生原因、与分式意义的联系、与方程的解辩证思考、比较增根与无解两个不同概念,增根的感觉会逐渐走向立体化,概念立体化了。“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学习深入、难点加大、风景神奇,原因就在于发散思维成就了思考的深刻。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核心素养:数学学习的全面“包装”,有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有数学角度的思考、也有数学独特语言的描述。类比只是学习方式之一而非全部,只是立足原有经验对新内容的初步观察和肤浅思考而已。要将思考向纵深推进,类比只能作为一个抓手。寻找资源、叩问不止、多角度多层次来观察、发现、强化,数学学习才能有肤浅的满足“如是而已”真正化为走向深刻的愿望“究竟为何”,即便“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才是学习的高质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