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365好主题,好教研
(2023-05-21 09:03:03)
标签:
365教育 |
好主题,好教研
听评课,常规教研活动。教研演练,教务处特地邀请了发展中心的李强老师来指导。第一节:听课,时云龙老师做研讨课《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二课时)》。第二节:评课,教研组从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习活动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做出全方位评价。结果,插曲出现了:李强老师询问“主题”,接下来个个面面相觑……
活动告一段落,讨论仍然在继续:《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主题是谁,活动主题怎样确定,主题当真如此重要.......公说公理,不了了之,“涛声依旧”,含混依旧、模糊依旧。
王崧舟老师撰文《为什么老师不爱参加教研》:这是优秀老师的展示舞台,“台上的人闪闪发光,台下的人望尘莫及”;这是组织者的要求,“有时候是大方向需要,有时候是整个市区统一定的方向,有时候是教研组织者个人的研究方向”,学习的内容是被定的,但不一定是老师需要的。
教研,提升专业水准最方便快捷的渠道。“教不研则浅”,边教、边学、边探讨,认识才会深刻、教学才会更顺畅、效果才会突出。需要教研同时拒绝教研其实并不矛盾:欢迎真实的、拒绝虚假的;欢迎有代表性的,拒绝高大上的;欢迎操作性强的,拒绝云里雾中的。
主题,就是深入教研的保证,就是真实个性的体现,就是有理有据的实践,就是吸引教师聚焦业务的法宝,就是提高教研时效的秘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为例说明如下——
1.主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教研,小型的学术沙龙。既然是学术,就应该有个聚焦点,而不是东说一句西说一嘴,“海马行空,漫无边际”。倘如此的话,乍听内容丰富侃侃而谈,实则每一句都透着范范。不深入,不持久,就像38度的水,没有冰的刺骨也没有热的难耐,产生不了反响的。都围绕着相同的话题,比如推理的规范。甲可以说方向问题,从已知条件到解决问题;乙可以说依据问题,每一步都要有确定的理由;丙可以说方法,可以分析可以综合;丁可以说表达,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各有各的话题,各有各的观点,但中心始终明晰,那就是如何做到规范的推理。话题明确的教研,人留下一个印记:如果再次遇到类似问题,参照物的指引下,就可以采用类似处理方式。话题的重要性,还在于事事有人做和分工合作,围绕总课题,确立分课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话语。有分工有合作,生出的是集体的凝聚力和对集体智慧的尊重以及对研究成果的敬畏。确立主题,是明确研究任务的需要,又是对团队意识的呼唤。
2.主题不是漫无边际,而是精准为上。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教学的4大要素。服务教学,教研就要紧紧围绕4个因素展开。摸清底码,有的放矢,教研才能落地有声:分析教师特点,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不一样、资深教师和新入职教师不一样、学术型教师和教书型教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需求就不同,点餐制要强于供给制;分析学生特点,男生和女生不一样、基础好一点的和弱一点的不一样、反应快些的和反应平平的不一样,特点不同就该区分对待,异步走强于齐步走;不同内容有不同的教法,几何课和代数课不一样、法则课和概念课不一样、新授课与复习课不一样,内容决定形式、教法决定于内容;不同内容有不同的学法,有的可以引入实验、有的可以练习为主、有的可以独立完成,赋予不同内容的不同学法,教研才能成为缔造学习生活的舞台。孔子手下弟子三千,处处体现着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富有针对性,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被关注,教研才会只成为优秀者的独白。确立主题,是提高整体质量的需要,更是对教学个性的引领。
3.主题不是全面开花,而是侧重才对。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集体教研时间有限,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就重点突破1个问题。新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抽象、推理、建模”是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以此观之,《平行四边形的判定》重在推理。研讨的核心也必须落在推理层面上:经验基础,学生已经系统接触了由边等角等到三角形全等继而回到边等全等的研究方法,已经初步体会了有理有据的含义;认知基础,边等角等仍然是平行四边形研究的主流,三角形全等是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重要手段;运动观点,中心对称是平行四边形的核心要义;思考,性质判定一正一逆,辩证思想体现无疑;解题引领,思维导图、问题变式、多题一解,灵活而导向鲜明;活动设计,由猜想发现到理论验证再到内容拓展,数学学习的路径呈链条化。教材是实施教学主要载体,标准是展开教学主要依据,研究教材和标准“体现推理的地方、做足推理的方法、规范推理的要求”,教研成果才会真正为教学所用。确立主题,是研究教材的需要,更是引领教和学的需要。
学生的光荣就是老师的光荣。学生的成绩里蕴含着老师的付出和智慧。以教研促能力提升,以能力促进教学,没有哪个老师不爱教研的。所以逃避,不过是教研不合乎他们的需要而已。尊重第一,综合考虑老师的意愿、个性和内容的特点、需求,教研才能引起共鸣。同频共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凝聚力才是好教研的标配,而好主题则是好教研的灯塔:好上加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