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365“寒假生活”,“特色”为何

(2023-01-08 13:01:12)
标签:

365

教育

“寒假生活”,“特色”为何

早也盼,晚也盼,眼巴巴地盼了两个半月之后,网课终于画上了休止符。驱走压抑,放飞心情是必须的了。熟料,学生群里竟然充斥着抱怨,希望收回成命、网课继续者大有人在。

接连收到了5份文字材料:重要通知一条、特色寒假生活三份、友情提示一个——

通知大意:新学期开学,先进行期末测试......

提示很“温馨”:假期时间安排,每天8项内容“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自习、锻炼1、锻炼2”,每个环节35分钟,全程视频,随时检查......

寒假生活很有“特色”:数学生活1,预习、复习、作业分类清晰,安排具体“精确到了每一天”;数学生活2,《寒假生活》每天2页、收集名人故事每天1则、整理上册内容制作手抄报(至少**页、篇幅大小8k)、发现购物中的小数乘除法;语文生活:阅读四大名著(有视频、有证明人)、背诵下册所有古诗文言文(包含注释和译文)、练字(下册字帖完成+每天一页书法作品)、写作(以“年味”为主题的练笔系列)......

感冒的延续,压抑、郁闷、烦躁。眼睛懒睁,因为不知道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嘴巴紧闭,因为不知道哪些可以表达、表达的方式如何选择。学生们容易头脑发热,毕竟还不成熟看问题也容易片面。作为成年人,自然应该慎言、慎思、慎行。

怯除烦躁,恢复平静。丢掉低沉,重拾热情。人人都如此追求。放寒假,欢快、喜气、祥和是主要节奏。寒假是紧张学习后的调整。学生们回归“生活”,本就顺理成章。

1.信任,然后温馨。于校长,局长强势;于教师,校长强势;于学生,教师强势。强势者,有话语的权利,可以指指点点;弱势者,有听话的义务,只能毕恭毕敬。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唯有平和真诚才能让强者走进弱者的心。所谓通知,开学考试,表露出了教师的不安,学生们能自律吗?所谓提示,一日时间安排,代表着教师的紧张,学生们能如同在校一般学习和锻炼?所谓寒假生活,特色不过意味着教师的权威,高强度挤压为是,比如阅读四大名著平均八天完成一本再加上背诵、写字和练笔,生活完全可以看成学习的代名词。而,开启视频、微信打卡、证明人签字则更清晰地暴露出教师对学生的怀疑,怀疑学习的真实性、怀疑学习的质量、怀疑时间的利用效率。教师出击,学生必然反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毕竟,学生也需要喘息的、也需要娱乐的。教师的不信任,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敷衍,最终形成的是师生关系的冷漠。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陌生的熟悉人。教育学就有关系学。隔阂,一个必须如此另一个言不由衷,教育效果的希求无异于缘木求鱼。恐惧的是不信任氛围浸润的孩子们如何融入文明社会

2.智慧,然后舒展。所谓超级学校,常常以军事化管理自居。自习、早操、上课、课间活动,环环相扣。不允许偏差,学生如同道具。时间内容安排完毕,余下的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可以了。特色寒假生活,显然,借鉴了名校经验:时间任务清晰可见,操作性强,便于管理。视频、证明,学生如在面前。而,高科技设备更应该具备服务价值的。此时此刻,设备却成了教师监督学生的宝贝。口若悬河者,一旦拿起麦克风,很可能结结巴巴。学习讲究沉浸。捧起书,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闹,此之谓共鸣。原因,学生已经走进了作品:是在阅读、是在感受、是在分享、是在回味。自己的事情一旦加以命令、约束和控制,结果就会走向希望的背面。命令越是严厉,控制越是严格,效果越差。学生不是成人。凭喜好和感情做事是他们的常态。命令来自老师,与我无关,很可能招致应付。控制越严,学生越应付,见不到效果的教师于是再加力度,结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要求——应付——再要求——更应付”。要我学”,学生是被动的。“我要学”,主人的位置当如此,主动之后才能创造自己的故事。学生,没有,不希望自己被关注的。调动他们的兴趣,永恒的主题。与其冷冰冰要求阅读四大名著,不如变成网络分享大会,“分享名著中的故事”;与其要求打开视频,不如跟学生电话聊天,聊寒假中的新鲜事、聊假期中的收获、聊节日的不解,反倒会轻松自然一些。教学管理,不能仅仅凭借冲动,要的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的是设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学习共同体,是靠心维系出来的。单纯注重外力加码,只能导致身和心的疲惫。担忧的是:所谓精细化成为主流,孩子们就会越来越被动,“被动早晚要挨打”的。

3.选择,然后激荡。酒店用餐,需要点菜:来宾十位,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口味确定一道。没见过这样酒店:老板决定每一桌的菜肴。不清楚客人喜好,盲目上菜很可能遭到抵触。点菜的意义:每一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尊重、每一个人的位置都能得到认定、每一个人的价值都能得到体现。承认每一个人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人的存在,点菜方式于是普遍效仿。点菜的魅力在于选择:喜欢的留下,不喜欢的放弃;无需过考虑旁人,“我就是我”。能否实现“点菜”,寒假生活凸出针对性:能震荡学生心灵的生活才有诗意。潘永庆老师说,最好的教学是一对一。一对一最能了解学情,是真因材施教的前提。集体教学体现选择性,有难度但也有可能。比如阅读名著:提供菜单,学生可以自己决定阅读著作;建立不同的群,《水浒传》的爱好者可以进入水浒英雄群、《西游记》的爱好者可以进入齐天大圣群等等;在群中交流进度、感想和体会,教师引导评价就可以了。不同的群组是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群组是不同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书目、交流群组、抒发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决定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选择权、决定权无一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因爱好而选择,因选择而执行,因为执行而更加爱好,学生读书的样子就会成为我们身边一道道迷人的风景。教师当然也可以成为阅读群的一员。共读、共赏,一样的爱好、不一样的观点,共同体就是这样炼成的。选择还意味着尊重。纠结的是:尊重体现于细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少有被尊重体验的孩子是不会尊重他人的,“爱是一首歌”非共赢不可。

双减,减轻学生的负担,喊得很响,实施起来却很难。并非教师不敬业,并非学生消极。脸上写满了疲惫,周身充满着倦怠,老师和学生大多如此。往往,教师越是敬业,付出越大,学生也是喊累,效果越差。至于原因,李镇西老师说的好,“一所学校里,最怕有一群愚蠢的老师在兢兢业业。”似乎刻薄。事实却是:书香、思考包括常识,早已经离我们太远了。什么时候——学生“愁容”满脸却被一再要求“冲”——离我们远去,什么时候——学生“笑容”满面、虽难却知难而进——遍布我们身边,学习才会是学生之所爱。这需要我们——为师者,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为学生考虑、为长远着眼。

寒假是学生的寒假,寒假生活是学生的寒假生活,事前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样重要。寒假生活,呼唤诗意。因为,我们需要诗意的生活,学生也需要;因为,童年生活的诗意在为一生的幸福奠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