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65@365进《论语》,学教育

(2022-12-31 20:04:06)
标签:

365

教育

进《论语》,学教育

《论语》,散文体的恢宏巨著。“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内容广泛,却无不围绕着“仁”展开;人物形象描写,只需一字,“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栩栩如生;通俗而深刻,因为处处蕴含哲理 ,比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传了2000多年,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即便读书不多者也能随口而出,“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北宋名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似乎有些夸张。然而,如果能够参透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子,能够感悟为人之道、为学之道,能够随时随地指导言谈举止,你绝对有君子的风度“儒雅、善良”、绝对有学者的风范“谦虚谨慎、有内涵有见识”。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手捧《论语》,做人做事就能存有准则、有尺度。心有《论语》,必定被浸润而有气质、被感染而有魅力、被激活而有热情。

【学做人】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而,他却屡屡冒犯长辈或者上司,这简直稀有。如果一个人尊重领导服从组织安排,然而有人却说他喜欢玩弄小伎俩,这简直无中生有。热爱工作,这是分内的事情,做人的道理就是在工作当中体会到的。尊老爱幼,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感悟——人是群居动物。交往是一个人的本能。选择朋友和伙伴,适合是关键。“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遇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看朋友圈,不应只看规模大小,要看的是风气和质量。应酬场合,能够扩大朋友圈。但是,酒肉质量和人的质量成不了正比的。忙是我们的口头禅。充实是件好事情。我们要警惕的:所谓忙是否因为跌进了不恰当的圈子中。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了新知识,要善于反反复复地去应用它,这是件很让人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这是件很幸福的事情。遇到他人的误解,不怨恨不恼怒,这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感悟——炫耀藏书者委实不少:“书柜里、阳台上、床底下”,有书是好事情,我们要问的,“认真阅读过的书籍有多少、将生活与所学进行对比的比例究竟有多少?指导实践新知识的价值体现了多少”;朋友遍天下算作好事情,如果远方朋友来访,你是否会猜测朋友的意图、你能否真心实意去招待、喜悦是否出自内心;锦上添花人人喜爱,倘若遭到误解能否心平气和、是否会分析对方的恶意、是否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估计应该绝不止于估计。故作姿态装腔作势、说话做事动机感十足、自我绝对唯一中心,很普遍很常见。静下来,用心对待学习、朋友、评价,我们才能生活在温馨的世界中:温度、温和、温暖。

【学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都多次的反省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能否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相待?老师的教授,能做到学以致用吗?

感悟——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地回顾,理论与实践于是实现了一统。反思教学,教学素养因而提升。反省一日细节,将言行与人准则对照,君子形象因而加强。反省的内容有很多,表里是否一致、做事是否讲诚信、新知识能不能内化为自己的、做事是否仅凭个人喜好、做人做事有没有厚此薄彼的嫌疑。睁开眼睛,玩起手机。丢下手机,鼾声响起。将时尚现代挂在嘴边,不如把早晨规划、中午阅读、晚上反省纳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得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不努力修养提升自己的品德,不努力研究提高自己的学问,不努力行动提高自己的修为,不努力改正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忧心忡忡啊。

感悟——忧患意识很重要,特别是能够居安思危。处境堪忧,想方设法突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前途光明,形式大好,如果能够敏感地捕捉到隐患继而防患于未然,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前者叫做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就像受尽吴王侮辱的勾践,感受到了耻辱和弱小,人能够发奋图强奋起直追的。后者,人没有被快乐祥和兴奋所击倒,头脑永远清醒、理智永远保持。丁点的错误都逃不过他的,谨慎细微代表了他的智慧。网上流行着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度,只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世界不太平,光明只是局在眼前而已。同样,教育永是艰辛:学生永远是新的,教学内容永远是变化的,教学方法因为人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成长的路途是未知的,探寻成长幸福知道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不为眼前光明迷惑,敏于搜索问题、关注问题、突破问题,一刻都不懈怠,这才能保证我们时刻都在前行。

【学教育】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由啊,我讲的内容你都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感悟——将事情做到完美,需要因素太多。内容正确是前提,否则,再大的努力和刻苦都是徒劳。学习方法是重点,否则,努力和刻苦都只能打折。学习态度是关键,否则,努力、刻苦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课程日臻完善,方向不会出问题。方法相关的,是效率,至多事倍而功半。态度出问题,所谓学习只是时间的流逝。让学生发现学科的美、学习的妙,这才是教育的开始。可惜的是,我们所热衷的,不过“刷题、誓师、考试、军事化”。让学生们爱上学习,任务重而路漫漫。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颜回,大贤呐!一竹桶饭,一瓢水,破旧狭窄的巷子,没人能忍受那种清苦的,颜回却从不改变他苦中求学的乐趣。闲得过人呐,颜回!

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教师眼中,有轻贫而不改其志的学生,学习成为了享受“忘记了苦,忘记了累”。学生眼中,也必然会有安贫乐教的老师,不争名不逐利,踏踏实实的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学生是教师的代言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尊重学生,爱岗敬业,无须标榜也不用看书面总结,看他的行动就够了。教师最幸福的,莫过于学生头脑中的丰满记忆。朴素的教师成为主流,安静做业务的教师成为主流,唯有这个时候,学校才是名校,学生才能幸福。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问题讲解,如果不到学生苦思冥想而且也想不通的时候,绝不要轻易去开导她;学生心里想说而又表达不顺畅,不到这个节点也不要去启发他。提示他一个角度,如果学生不能够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要再用同样方法去再教他了。

感悟——《礼记·学记》有,“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习的奥秘,在于思维的纵深发展,在于问题解决的思考方式。教师是学习的研究者,引领的是学生的思维。引导,不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重点在于方向的指点。不以权威自居,学生才能感觉轻松,师生关系才能融洽。点拨指导,重点在留有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传道授业解惑中的师者,就是要诱导学生思维的。刷题,对发展思维没有益处。高强度练习,能够促成熟练,也能够达成厌烦。换一个角度,我们屡屡抱怨的“教不会”,很可能没有找到启发的关键点或者启发的时间节点出了问题。不一是学生学不会,在于我们的关注点出了问题、我们的作用点出了问题:偏离了思维导向。优秀课堂,思维饱满的课堂;优秀学生,具备良好思考习惯的人;优秀教师,善于引领思维方向方式的人。

傅雷说,“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成为钢琴家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在众生万物面前不自居为万物之灵,要祛除我们的狂妄,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同时扩大我们的同情心。”做教育也是这样。朴朴素素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做事情。学生面前,承诺必须做到,善良摆在第一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影响学生,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做好老师该学孔子;“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也该学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做教育更应该学孔子。

走进《论语》,将阅读、反思作息习惯,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联系、不停地感悟、不停地内化:昨天的自己将不断被今天刷新,因为灵魂的洗涤,因为心灵的震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