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52@365跟华应龙先生学”数学”

(2022-12-18 14:10:55)
标签:

365

教育

跟华应龙先生学”数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季节无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我心目中的圣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先生”,不是之一而是唯一:专攻数学,文字却很有造诣;苏格拉底、海明威、老子、苏霍姆林斯基,古今中外中均有涉猎;“我就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数学、数学教育、数学哲学被融合成了有机体;化错是独门绝技,化错是看家好戏,“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数学教育,华应龙先生是神一般的存在。紧紧跟随先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与自己对照、一边寻找感觉、一边感悟课堂中的灵魂,数学课才能上成数学的味道和儿童的味道。

1】有视野才会有高度

倘若评选“最美“,数学教师注定会落榜:语言干瘪,形容、修饰、描写不是他们的特长;词汇贫乏,除了“因为、所以”就是“审题、规范”;认真负责千真万确,疏忽和潦草面前“严肃、严厉”,不许狡辩也不许拖延;最爱止于练习,其中的、期末的、调研的、模拟的,除此之外与数学、与学生没有交集。数学教师,“可远观而不可亲近也”。

华先生执教的“角的测量”,开篇——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出示第一个倾斜度比较小的滑梯)玩过吗?

生:(自豪地)玩过!

师:(微笑着)地球人都玩过!(出示第二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想玩哪个?

(大多数同学说第二个)

(师再出示第三个倾斜度很大的滑梯。“第三个!”不用师问,生脱口而出。稍后,好多同学笑着改变了主意:“啊,第二个!”)

生:第三个太斜了。

师:这个“斜”字用得很好。

生:第三个太陡了。

师:那这三个滑梯不同在哪呀?

生:三个滑梯有高有矮。

师:对,有高有矮。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异口同声地)角度!

师:哎呀,厉害!了不起!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课件抽象出三个角)第一个滑梯不好玩,第三个滑梯不能玩。(隐去两个角,留下第二个滑梯的角)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是不是?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量角的大小)

“测量角大小”必要性的引入,由不得人不叫绝。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角,课本封面两条边之间的夹角、桌面长和宽的夹角、墙面高和墙长边的夹角,然而,这些角都是不需要测量的,它们都是直角。三角板中的角,比萨斜塔与地面的夹角,不是直角却离学生太远。不需要测量,体现不出数学的价值;太过遥远,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滑梯”,地球人都爱玩的游戏。好玩儿的数学,这是儿童视角和数学视角的完美结合。好玩的,真实而有趣,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愿望;数学的,来自身边又高于生活,能够引发对数学价值的关注。相比墙角,椅子靠背、牙刷,滑梯元素显然更胜一筹。华先生眼里,数学不可缺少,学生也不可缺少。挖掘素材,是教数学的乐趣,是智者的历练。

优质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通知一旦下达,个个如临大敌:全教研组乃至全校都出动;试讲,一遍接着一遍;调整,深入到每一句话;课件制作,天上的地下的素材无不网罗、动画视频无不增彩。直到活动结束,个个都像抽掉了一根筋。活动倒是有了,不过有点虚;证书倒是有了,不过有点薄;眼界倒是有了,不过有点窄。华先生告诉我们,“视野开阔了,心开阔了,数学课才会有高度。”

2】有差错才会有提升

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寻找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分析概念的组成要素和本质特征,学生的思维就能逐渐深刻起来。比如追问,首先“通过审题找到问题中的已知和未知部分”,其次“回顾类似问题的类似经验”,再次“问题中各量之间关系的梳理”,最后“用方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步步有痕迹、步步有根据、步步有暗示,于是问题的解决“有条有理,按部就班,井井有条,一马平川”。

铺垫,当然是好事:能够免去许多周折。憧憬梦想固然美好,事实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七”,挫折、错误、失误本来就是成长的必要代价。“没有跌倒过的孩子长不大”,没有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废寝忘食的刻骨经历,也绝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的喜悦。

华先生这样对待学生的差错——

师:怎么量角的大小呢?

生:(齐)

用量角器。

师:都知道呀!那会量吗?

生:会。师:先来试试看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先给他去试着量一量∠1。

(学生尝试用量角器量∠1)

师: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人虽然不会量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着你的量角器,到前面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学生投影自己的量法后,有同学小声嘲笑,老师摇头制止,示意学生解说)

生:我先用这个尖放到这个角上,然后看这条边。(意思是说角的顶点放到量角器边缘线起点,角的一边与量角器边缘重合

师:那这个角多大呢?

生:不知道。

师:(摸着喜欢上的头,微笑着说)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你做的非常棒!(热烈的掌声)要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了用角来比着,真不简单,这个思路非常正确!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演示的学生在学同学们起劲的这鼓掌中坦然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从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

一次差错,三次掌声。第一次,为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这是心理上的暗示“学数学,勇气第一”;第二次,为理性鼓掌,这是学习上的暗示“学数学,动脑要勤”;第三次,为合理成分鼓掌,这是方法上的暗示“学数学,原有经验要记牢”。精神、理性、思想,学习数学法宝一应俱全,“有差错的学生当然心满意足”。资源意识,不是标榜,而是华先生的有力行动。

“教室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往往只是落在书面和口头。事实上,教师大多向错误说“不”的。不允许犯错,就是把真理拒之门外。错误才是学生的真实思维。不许犯错,教师也是。偶有口误,教师也会调侃“我是在考验你们”。脸红、低头的一瞬,就像徐志摩的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仿佛差错应该是过街之鼠:避之才是。

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去学习”。差错是正确的参照物,差错在前,学生才能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华先生告诉我们,珍惜差错、爱护差错是数学的天性,因为“错着错着,就对了”。

3】有执着才会有精彩

华先生的精彩从来就不存在休止符: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400多篇主编、 参编教学用书20多本先参加了“苏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后参加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实验指导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陶先生教我们学数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圆的认识》......,年年都出经典课。

华先生很忙,去厕所都是小跑。闲庭信步,与他无缘。走麦城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偶尔会撞在门框上。而,戴帽子上数学同样能够精彩:课前,问学生“为什么要在头上加个帽子呢?猜一猜……”课后,总结“脑袋上戴个帽子和算式的加个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难得的教具,有趣的资源。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将为你开启一扇窗。”平定风波,华先生谋划了很多:决定戴着帽子上课;因地制宜,利用清洁袋记录想法;设计开场白;建立帽子和教学内容的链接;周六上午八点的课,周五晚上十点还在修改课题。突发的、不期而遇的、不利的,尴尬通通化成了彩蛋:背后是执着的摸索。关键:上帝只负责关门,开窗就要靠你自己了。

数学与思品融合教学“认识分数”,简直惊掉了听课老师的下巴:提问,“送出半条被子之后,平均每位女兵盖多少条被子?”;方格纸上画图,画分数;重读《陶行知全集》,找感觉“画分数”; 方格纸的选择,不能学校打印室打印,黑色的不容易观察;商场买方格纸,可以是蓝色的,或者是绿色的;构思点子纸;不同角度认识分数;混乱的成分,自做自答自己整理。选择选择再选择,调整调整再调整,叩问叩问再叩问,如同着了魔,疯狂备课“想象学生的问题,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华先生的课,发疯地想出来的,是日复一日地疯出来的。

我们也执着过,我们也疯狂过。初上讲台,一遍一遍阅读教材,一遍一遍试着讲,对着镜子对着家人,从没有烦躁过;阶段考试,彼时没有网络阅卷,一旦考完马上开始阅卷,不吃饭也不休息,一口气阅完试卷、登统成绩、整理问题,不喊苦,不喊累,不叫屈;评选优质课,向老教师请教,和同伴切磋,自己确定预案,选择不同班级试讲,争求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只不过我们坚持的时间太短。有了荣誉,有了资格,有了职称之后,我们开始满足了,开始享受啦,开始没有限度的娱乐了。

“凡为过往,皆为序章”。我们都是凡人,改变不了世界。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唯一能够超越的,就是昨天的自己。一个人最大的喜悦,是不断创造惊喜的自己。华老师告诉我们,“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不是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下沉的是浮躁,升起的才是格局。

汕头大学校歌《大学问》,谈的是做人,说的是修行。“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吸收是为了奉献,才能承先启后;生命不止坚毅与奋斗,有梦想才是有意义的追求;成功不止付出与拥有,有承担才是最高的成就”。“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同的人负着不同的使命,做好自己就好。爱学习,有追求,有担当,一个人才能走的稳,走的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华先生告诉我们,好风凭借力,我们要会飞“不是身体,而是心灵。飞代表一种上升,人的主体性上升和张扬。”飞出状态,飞出自在,飞出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