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0@365小蟋蟀,如何进入你的法眼?

(2022-07-09 13:09:10)
标签:

365

教育

小蟋蟀,如何进入你的法眼?

蟋蟀,我们这里称作“蛐蛐”,也有人呼做“夜鸣虫”:个头1厘米左右,宽宽的额头,褐色的身子,长长的胡须,喜欢在阴暗处栖息。体积小,不爱阳光,蟋蟀不少见却难得有人留意到它的存在。

鲜有人,绝不意味着零。长沙市博致学校的教学团队,分三个维度带领学生换个角度认识了“小蟋蟀”:认识友谊的真挚、认识选择的意义、认识音乐的力量。小蟋蟀,由生物层面上升到了人性层面、由物质层面升华到了精神层面、由书本层面跨越到了灵魂层面。此“蟋蟀”非彼蟋蟀,““小蟋蟀”已经成为了学生心灵深处象征着善良、友善、感染的图腾。

常人往往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博致教学团队却一下子捕捉到了资源。他们如获至宝,横向看、纵向看全方位看,甚至于放大成了课程:学生欣欣然废寝忘食。带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细节入手着眼全局,好课程是这样“炼”出来的。

1.抓住学生的“胃口”。俗话说,喜欢一个人就要抓住他的胃。让学生喜欢你,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最重要的莫过于抓住他的胃了。胃,胃口的意思,好口味才能吊学生的胃口。博致团队,吊学生胃口用了三招:走进大自然,野外大追捕。秋风飒爽,秋日充满诗情画意,喜爱大自然是孩子们的天性。捉了,然后观察,观察蟋蟀的外部特征,捉是前奏豢养才是重点。捉蟋蟀,观察蟋蟀,豢养蟋蟀,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解蟋蟀、爱上蟋蟀才是目的;整本书阅读,源头至上。教育归根到底是被学生成长服务的,成长亟需什么就得优先补什么。学生害怕写作文,缺乏写作内容是症结。输出,应先有输入。快餐交流的出现, QQ或者微信,信息传播快了,大部头深层的输入也丧失了。重拾阅读,就是在源头上为学生保驾。博致的老师们,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作品《时代广场的蟋蟀》,读柴斯特的快乐、读音乐家朋友圈的故事,引起好奇心、产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品味友谊。学生进入学校是为了强大自我的,《找朋友》这场景如在眼前,“找啊找啊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学生们喜欢找朋友,朋友和友谊的含义很可能没有思考过。谈友谊,设置学生思维的引爆点,学生想不尽情打开话匣子都是不可能的。学生进入学校是为了强大自我的,《找朋友》这场景如在眼前,“找啊找啊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学生们喜欢找朋友,朋友和友谊的含义很可能没有思考过。谈友谊,设置学生思维的引爆点,学生想不尽情都是不可能的。玩中学,读中想,谈中悟,重视趣味性、文字魅力、分享交流,三管齐下,学生被感染显然情理之中。

2.高度成全学生的“胃口”。吊学生胃口是艺术,要有趣味性更要有深刻度。滚烫的或者刺骨的水才会让你刻骨铭心,原因就在于它的深刻。就像做出某三角形一上的高,于是三角形被分成了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是互余的,因此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有没有道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循环论证”的解释胜过苍白的千言万语,一语中的才是硬道理。研究蟋蟀,出彩要靠思维高度。“音乐家柴斯特,光环萦绕、好朋友环绕,为什么会感到不快乐?回到乡下,意味着对好朋友的抛弃,你如何看待他的选择?”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文似看山不喜平。能够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不是平淡,而应是波澜壮阔此起彼伏的层次感。敬畏之心,思辨意识,是推进思维的导火索,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钥匙。就如蟋蟀,任何事物都有平淡的一面也必然能有提起兴趣的一面。小小蟋蟀,借助富有哲理的文字完全能够催生出别样的思考:“柴斯特出名了,但他并不快乐。他想要自由的享受音乐,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唱。太阳太阳照的正舒服的时候,月盈十分,他愿意唱的时候才唱。为清澈的雨雾欢呼,为芬芳的花朵歌唱,为寒冷和饥饿悲鸣。”发现儿童世界,构造耐人寻味的场,我们的课才能成为引人入胜的万花筒。

3.项目式学习丰富学生的“胃口”。套用雕塑家罗丹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并不缺少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发现教育资源的眼睛”。传授知识,教材是重要的载体。而,教师只是用教材教的,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发现学生身边的素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教学才能成为新鲜的活水。博致教学团队,打造蟋蟀课程,融科学、语文、音乐、美术于一身,用科学课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语文课完成经典的整本书阅读、音乐课举办音乐会,别开生面别具匠心。放大世界,蟋蟀可供挖掘的因素还有很多:借助“蟋蟀上了房,庄稼要遭殃”包含的原理分析民谣中的“理”,“用函数研究蟋蟀鸣叫次数和温度的数量关系”实现蟋蟀学习的“数学化”,宋词“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元曲“促织儿啾啾添瀟洒,陶渊明欢乐煞”感受中国传统的“蟋蟀文化”。唯有如此,蟋蟀课程的学习才能由感性上升理性、由单一升华为综合、由知识转向价值观。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要义,“综合性学习”就是要为学生打开“天眼”和“顺风耳”,纵横捭阖然后登高望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他时刻都不会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陶行知的表达貌似略有区别实际完全一样,“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唯有具备儿童视角,站在儿童角度去看、去闻、去想,我们才能真正抵达学生的心灵世界。小蟋蟀,学生感兴趣而大多人师却熟视无睹,体现出的就是成人与学生意识世界的差异。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可以如是表达,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学生的头脑思考世界、用学生的语言表达世界。转变教学思想,注重核心素养,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有恒心,坚持变回小孩子,教与学就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小蟋蟀回到视野”就会变成很自然的常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