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65做课程,项目带动,重在入心
(2022-07-03 11:41:34)
标签:
365教育 |
做课程,项目带动,重在入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教育是迷恋人成长的学问”,教师就是学生成长的迷恋者。
学生成长是需要载体的,环境、教材、伙伴都可以称作成长的载体。而,学校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常态,班级授课之于学生成长的作用就绝不容忽视了。课,表面上看一节连一节,数学、语文、英语、美术你方唱罢我登场。实际上,虽然形式不同,课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服务的。不同形式的课链接起来,完全可以看作“促进学生成长”的合奏。
课的链接,是技术,更是艺术。上海市教科所杨四耕教授说,课程是学生生长的起跑线。零散、孤立的课只能是一粒一粒点珍珠,光环难掩其薄弱。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课程的融合,更需要教育之场的构建,还需要长时间的滋润。
2020年到现在,教学被疫情冲击也成为了常态,“线上、线下”的交错,心生阴霾是肯定的,而,冲破束缚迎难而上教师们“做课程做项目”的势头却始终高亢——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迎接祖国的72岁华诞,东莞松山湖第一小学三年级的教研团队精心策划的爱国学习之旅:十一假期,争当最佳小导游活动开始,外出的制作旅游手账、未出行的制作旅游攻略;交流大会,学生或者展现分享自己的美景美图或者在同学的分享中了解更多的祖国山河;学科融合,语文课学生从古诗文开始“跟随古人脚步,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音乐课孩子们歌唱《浏阳河》、《大中国》,美术课学生们用软陶塑造出江山如画的优美、信息课学生们利用软件搜索祖国的风光并制作幻灯片;活动展示,最佳小导游展现风采,诗词大会拉开序幕;活动总结,用文字留下记忆,让壮丽山河走进学生的心中......
捉蟋蟀,学生们所爱。长沙市博致学校四年级教研团队因势利导:走进大自然,野外“逮捕”蟋蟀,鼓励学生观察“蟋蟀的外部特征”,举办仪式豢养生灵;共读《时代广场的蟋蟀》,讨论友谊的真挚,言说选择的意义,感受音乐的动人;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力量,举办音乐会,用音乐自然滋润心灵;品味蟋蟀的中国情缘,走进古诗词的字里行间、走进中国的蟋蟀文化。活动结束,音乐依然萦绕在耳畔,友情依然温暖……
2020年11月11日,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二年级乘法开幕: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设计乘法游戏、寻找乘法的影子;节前前奏,学生们创作乘法故事绘本,布置探究任务 ,情景剧演员筛选,舞台剧排练;乘法节上,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乘法元素、乘法游戏大PK、乘法剧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乘法游戏的喜爱程度,完成数学拓展。乘法口诀,从枯燥呆板中走出,他们有兴趣有热情,深化了对数学的理解并且开始玩数学......
叩问“迅哥儿”,和“迅哥儿”交朋友,东莞外国语学校“鲁迅项目学习”启动:走进教材,走进回忆文章,走进鲁迅生平,了解鲁迅的多副面孔;走进百草园,触摸鲁迅童年的模样,折腊梅、寻蝉蜕、在老师眼皮底下玩纸盔甲、读书如饥似渴,刨根问题;乌篷船上,鲁迅故乡的风情,描下来写下来经历鲁迅故乡游;水乡鲁镇,走进鲁迅的家乡人,延伸学生的思考嗅觉。走进鲁迅的世界,发现更广阔的天地,研究式学习余韵流芳……
从“课”到“课程”,一字之差,迥然不同。课是片段,课程是系统;课大多孤立,课程则体现了联系;课显得薄弱,课程则厚重有余。从课到课程,创建过程艰辛, 而课程则意味着在过程中享受在过程里成长。360百科中写道,“课程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从“课”到“课程”,教师要有慧眼,敏于发现契机或者素材。前面的4个案例,或者透过身边的氛围或者捕捉到了孩子的课间游戏或者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或者解决学生的困惑,老师瞬间留意到了。素材一经被发现和挖掘,拓广放大,简简单单的活动就会被放到项目学习的大视野之中。项目学习,有起源、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捕捉素材是开端。有了素材需要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古今中外、联系教材,将素材放到一个立体的氛围中。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一骑上马,延展深度和广度。打造仪式感,排练情景剧、设计校园节日、淡化教育的痕迹,在玩中滋润学生的心灵。活动告一段落,用文字用图片回顾总结,产生幸福和甜蜜感。高潮起伏腾挪跌宕,目标始终落在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把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放到了突出位置。发展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课程是关键。跳出学科课时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元素,重在延展学习链条。既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发展又要保证学生精神的丰富,“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式的效果方能实现,最具魅力的莫过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爱国情感和视野的宽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