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的教育》有感
(2022-05-26 15:08:20)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读书交流活动 |
读《好的教育》有感
陈发茹
一直听袁校长提鲍鹏山这位教育家,虽然假期没能亲耳听到他的讲座,但是学校发了他的著作作为老师们的寒假读物,我也是非常激动的。
看到书名《好的教育》,瞬间开始在脑海中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真的可以实践吗?“好的教育”应该对孩子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打开了书本。自序中的话直击心灵深处,每句话都是那么的犀利,那么的现实,每个问题都是那么的常见却又难以改变。“教育,曾经有过美好的形式;教育,曾经拥有高尚的内容。”“教育,曾经是何等有魅力的事业;教育,曾经是多么富有人性的人类生活!”一句句话就像一直无形的手,时而紧紧地抓住我的心,时而缓缓地拨动着我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让人激动,又让人惋惜,甚至热泪盈眶。
“孔子之所以为孔子,颜回之所以为颜回,之所为能成为圣人,在于他们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物质生活底线定下来了,一箪食,一瓢饮,留下更多的时间从事高尚的事业,去追求精神的最高境界,并乐在其中。”成为圣人,我一辈子估计是不可能的了,那更高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呢?教孩子们如何解题?如何考高分?我想都不是,目前我的理解是教会孩子们快乐学习。作为一名初三的数学老师,深知毕业班孩子学习时间紧,作业多,学习压力大,数学又相对比较枯燥,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呢?每次在上课之前,我都会和孩子们说,不要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考试,把学习数学当成负担。不要一看到复杂的数学题就头疼,有不会的很正常,凭借自己的努力研究出来的更让人心生喜悦。当自己绞尽脑汁终于做出自己一直不会的题目,是不是自信心爆棚呢。尝试着在数学中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体会神奇的辅助线,感受图形变化带来的奇妙,渐渐的就会发现,原来数学也是很有趣的。
素质教育,听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今天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指的是“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有多少人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是非之心是智,什么是智,很多人认为考100分就是有“智”,可我知道这些不过都是记忆力。我的侄子,一个可爱懂事的小男孩,今年上一年级,数学考了班级倒数第一,在期末考试前几天,我给他进行期末恶补,最终考了99分。拿到试卷一看,全部都是平时反复做过的题目,这不就是记忆力吗?从倒数第一到99分能说明他长“智”了吗?他需要的也许只是对一个新的题目的兴趣(写作业时会犯困),也许是老师的一个夸赞(他劳动和动手能力很不错),也许是对路边一只受伤小猫的救助(因为怕他学习分心,所以都不同意把小猫带回家),但是这些都没有,有的只是我们“以分取人”,不断施压,强迫他去学习,也许有一天他变成了做题机器,考试也考到了100分,但是他的的爱心,他的可爱,他的懂事都不见了,那时已经晚了。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当今社会,还有多少人有爱心,同情心和慈恩心。马路上有人摔倒时,大部分人都是避而远之,生怕给自己惹上丁点麻烦。大街上乱丢垃圾,饭馆里浪费粮食,生活中浪费资源等现象随处可见。邻里之间一言不合就开吵,谩骂甚至动手等场面也是屡见不鲜,也从不见一个人制止。中华民族以前的文质彬彬不见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丢失了,更多的是愤怒,是暴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所缺失的吗?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想渊源的文化,优良的传统,高尚的品格这些正是我们要通过教育教给孩子的。
读了这本书,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但至少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希望自己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向好的教育更近一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