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奶盐蜜》有感(程红梅)
(2017-03-22 10:55:08)奶、蜜、盐是孩子生命所需的核心元素,是孩子成长的本能需求。激烈的社会竞争扭曲了教育真正的本质,让教育变成一场囚禁孩子的酷刑。《奶蜜盐》反璞归真,为教育做减法,还原教育的本相,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如果我们为人父母者如法炮制,必将享受到家庭教育的和谐与甜蜜。张文质老师的书,我已经读了好几本,关于他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奶蜜盐》是我读得第一本书,我打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深深被吸引读完全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适合于每个父母阅读,尤其我们这些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更应该阅读这本书。
所有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都是持续终生的,孩子后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往往是奶的缺失。温尼科特说:“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的眼中看见自己。”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孩子一生下来,注定他的生命已经和母亲的生命连在了一起。张文质老师说:“孩子一生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妈妈,孩子找妈妈,实际上是找安全感。”孩子这种寻找的途径主要通过吮吸妈妈的乳汁才得以实现,现在,有好多年轻妈妈一生下孩子,担心哺乳孩子会对自己的体型有影响,便怂恿家人使用奶粉养孩子,“对每个新生儿而言,母亲的乳汁就是他的伊甸园,母亲的声音、气息、亲吻、怀抱等,一起构成了他的温柔乡,母亲的存在就是他整个世界的存在。”如果你是一个母亲,你想做一个称职的母亲,那么,第一件事,你就用自己的乳头去哺乳孩子吧。哺乳孩子,其实就是一种陪伴。
“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而是还原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把亲子关系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孩子要和爸妈生活在一起。”好多留守儿童渴求能够得到父母的疼爱和陪伴,我想到《奶蜜盐》这本书,不仅仅给我们提供家庭教育常识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不是又触及到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并谋求如何解决?我们读这本书,要把阅读的视线辐射到一个广阔的社会领域当中,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家庭这个圈子里。
好多父母容不得孩子犯错,甚至,不加节制地把孩子的错误放大或者揪住不肯放手,这种行为是极端的。既然成长是一种试错的过程,父母何不宽容一点,勇敢一点,敢于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对待孩子的错误上,父母关键在于提醒和帮助,提醒就是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帮助就是让孩子尽快地改正这些错误。我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或有些老师总是用孩子以前的错误说事,过去的就让过去吧,好了伤疤最好不要提起伤疤,旧疼未尽,偏偏又要提及,这是爱吗?不,这又是新一轮的伤害。
父母坚持每天与孩子沟通,张文质老师要求父母做到每日三问:今天在学校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特别快乐的事情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张老师“每日三问”,充满着快乐和慈爱,使我明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言语中一味地防御对孩子的成长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教育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教育对所有人而言,都是用平常的方法教出一个正常的孩子。”这种“平常的方法”,我的理解就是用一种快乐的态势和孩子说话。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个缺失,即“淡化劳动”,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劳动意识明显欠缺。张老师在《奶蜜盐》一书中说:“越是优秀的老师承担的责任越多,付出的劳动越多,很多优秀的成果都是在忙碌中创造出来的——越忙碌,效率越高。”张老师还说:“孩子如果丧失了劳动能力,就很容易变得自私冷漠,对周围的世界无动于衷。”这里,我就想到劳动会激发人的智慧,激发人的很多能力。特别是学校管理工作者,更要树立“劳动第一”的思想,许多好的管理经验就是从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孩子们的优秀品质、毅力磨炼、思维激发也需要在劳动中完成。
我们经常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学生一旦参加学校义务劳动,部分家长就不高兴了。打电话甚至直接到学校闹事,说孩子是到学校学习的,劳动不属于孩子做的事,这些家长根本不懂得劳动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每学期一开始,在全体家长会上,我特意指出“孩子们必须参加学校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我认为只有持之以恒地给家长灌输这种意识,家长才会认可老师的这种劳动教育观念。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如果引申分析,也包含着一种劳动观。《奶蜜盐》这本书的教育思想是生命化的延伸、生态化的拓展,这本书最具现实意义就是把孩子们放在了一种无限大的时空里面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