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12-27 10:17:33)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缺乏合作仪表堂堂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子张缺乏合作精神。曾子这番话是褒还是贬?注家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曾子是赞美子张,说子张仁胜于人,故难与并也。另一种认为,曾子是批评子张,说子张外貌上仪表堂堂,但内在修养不够。结合孔子对子张的评价(孔子曾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和上一章子游对子张的评价,笔者觉得批评说更接近曾子本意。
曾子这番话有三种意思:一是,子张没有实行仁。包括子张自己的行为没有实行仁和子张没有传授仁道。二是,子张对仁的理解是不对的。曾子与子张在行仁的时候存在明显不同。子张更重视外在形式,更重视仪表,曾子更重视内在修养,更重视内心。为什么?原因在于,孔子针对不同弟子实行因材施教,导致不同弟子听到的教导不一样,因而对仁的认识也不一样。孔子曾批评过子张,说他办事经常把握不住分寸,容易过火。三是,子张缺乏合作精神。朱熹《论语集注》:其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古人理解的合作,就是有主有次,有主有辅。子张不肯为辅,要为主,曾子不干;曾子要为主,让子张为辅,子张不干,所以,合作不成。
应该如何看待曾子的话?笔者认为:
一,曾子说子张没有实行仁是不对的。子张实行了仁道,作出了努力,但没达到仁的高度,没有做成仁,这是事实。还是上一章那句话,只要向仁作出了努力,就要肯定。子张不怕困难,勇于追求仁,虽然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但这种努力也是不错的。当然,做的还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
二,对仁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仁本来就存在不同面孔。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成立。这些不同的学说之间应该求同存异,这些派别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要能够接受对方的存在,要能够尊重对方的理论主张。不要为了争谁是正宗,打得头破血流。大家都是儒家弟子,继承与发扬的都是儒家学说,即使对学说的理解上存在不同,那也是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三,要正确理解合作。合作有两种,一种是主辅结合的合作,一种是平等地位的合作。古人的概念中没有平等二字,只有主次、主辅之说,这就导致许多合作实现不了。子张、曾子都想自己为主,他人为辅,合作自然成不了。如果平等合作,谁也不会吃掉谁,可能是另一番景象。笼统地说子张没有合作精神,只是曾子的一面之辞,不足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