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12-20 08:15:11)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开花结果脱节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子张的缺点——只开花不结果。为,做,实施。难能,难以做到的事。未,没有达到。全章的意思是说,子张做了许多别人难以做到的事,很不简单,但是,这些事没有达到仁的要求,结果不够理想。
笔者认为,只要向仁的方向去努力了,即使没有达到仁的高度,也应加以肯定。仁是最高标准,想达到仁不容易。子张不怕困难,勇于追求仁,敢于尝试别人难以做到的事,虽然最终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但这种努力也是不错的。毕竟,他迈出了走向仁的步伐,比那些光说不干的人强很多。
子游是否有资格评价子张行仁的情况?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子张的同门,他对仁道的理解、研究比较深入,对于子张也比较了解,由他来评价子张行仁的情况应该是可以的。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到底谁有资格评价别人是否达到仁呢?笔者认为,只能是一些对仁道有很深地研究并亲自去实行过仁道的人,只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其他人,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我们经常听到、看到某些人对别人的评价,说这个做的不仁,那个做的不义,这个做的仁道,那个做的不仁道,仁道成了他手里的武器,动辄对别人进行褒贬。这样的评判,没有权威性。一个连仁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的人,一个连仁该怎么做都没有尝试过的人,怎么去评价别人是不是做到仁呢?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就是研究仁的人,不一定能实行仁。搞理论研究的学者,可能对仁有很深的了解,知道仁是什么,应该如何行仁,但是,他未必能做到仁,未必能去行仁。就像一个研究英雄的人,未必自己能去做英雄事迹一样。子张作为孔子的学生,开立一派,讲授孔子的学说,讲授仁道,但他本人未必能做到仁。孔子的学生有很多,后世儒家人物也有很多,他们都是研究儒家学说的人,都是研究仁道的人,但他们未必是实行仁道的人。他们研究出来,是让别人去做的。这样一来,他们的研究结果中就会有不符合实践特点的东西,理论与实践就会存在脱节的情况。要正确看待那些儒家人物,他们是学者,是研究者,但他们未必行仁,他们未必是君子,未必是贤人。
【笔者译】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做了许多别人难以做到的事,很了不起,但是,他还没有达到‘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