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11-29 08:54:59)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细枝末节根本有始有终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教学方法的争论。君子之道,指做君子的学问,不是指君子们研究的学问。倦,诲人不倦之意。诬,诬告陷害,无中生有地指责。卒,终结。
综合全章内容来看,是子游误会了子夏。子夏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教基础,再教大道理。子游看到子夏的学生学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等基础知识,没看到他们学到大道理、学到学问的根本,误以为子夏不教这些根本性的东西。其实,子夏是把这些东西放在了后面,等学生们掌握基础之后,再去教。子夏与子游在教学方法上的区别只在于教这些大道理、大学问是放在前还是放在后的问题。
笔者赞同子夏的方法,先教学生们基础,让他们边学边实践,等他们掌握了基础知识以后,再教他们大道理、大学问。这样的方法,能够使他们易于理解、掌握根本性的学问。如果直接教他们大道理、大学问,没有基础,没有实践,往往会使他们陷于空谈,对理论的理解、掌握也会不深、不牢。
关于“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的理解。杨伯峻《论语译注》对此句的解释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传授学术而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因为,子夏与子游教育学生,也是有始有终的。只不过,二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先后之别。他先教这个,另一个先教那个。并不是只教了学生开始,后面的东西就不教了。能不能学到孔子思想的精髓不好说,但是,教学生有始有终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子夏的意思是在反问,教学生有始有终的,难道只有圣人吗?言外之意,我子夏也可以做到有始有终地教学生。
从本章的内容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同门之间,不应该互相攻击,而应该互相支持、加强团结。如果理论主张不同,可以争论,可以批评,但要相互尊重。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理论主张,但你要尊重他发言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