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9-06 08:13:58)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中坚力量见危致命武士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社会对中坚力量的要求。士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包括文士与武士。有人把士解释为读书人,这是不全面的。士还包括武士。就像上一篇所说的那样,士是具有担当精神的一群人。文士与武士代表了一个社会的良心。社会对士的要求有四点,一是见危致命,二是见得思义,三是祭思敬,四是丧思哀。
何谓见危致命?就是遇见危险时,能豁出性命去抗拒、排除危险,救人于危难之中。这一条要求相当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做到的。笔者认为,对这一条要正确理解,不是见到危险就要去拼命。首先要看是什么危险。只有为了正义的事业,遇到危险了,才可以豁出性命。其次,要看时机,要看具体情况。只要能用别的方法加以解决,就不要拼出性命。生命是宝贵的,不能随便牺牲。只有值得牺牲的时候,才可以付出生命。
何谓见得思义?就是见到利益要想一想该不该得到。本句仍是义利之争的老话题。只不过,本句不是说要义不要利,而是说利可以要,但要符合义的利。具体而言,当见到到手的利益时,要考虑这个利益是否符合正义,要这个利益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如果合情合理但不合法,不能要;如果合法但不合情理,也不宜要。
何谓祭思敬?祭,即祭祀。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有两种,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这两种信仰的产生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和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各种祭祀活动。祭字侧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汇报工作;祀字侧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对自己的未来给予指导、教诲。祭祀的对象是神灵。古人大都是有神论者,信仰神灵的存在,对祭祀格外重视。对待神灵,自然要敬,要严肃要恭敬,否则,神灵不会保佑的。对于无神论者来说,祭祀主要是祭祖先,是对祖先的一种怀念,没有了敬神灵的意思,只要尊敬祖先就可以了。所以,笔者认为,“祭思敬”可以译为祭祀应该时刻想着恭敬,要想一想应该如何恭敬。
何谓丧思哀?杨伯峻《论语译注》:居丧时记着要悲痛哀伤。如果去世的是至亲之人,自然会非常悲痛哀伤,哀这种情感是自然发出的,不需要思。如果需要思,才想起、才记得应该哀伤,于是作出哀伤的样子,这种哀是假的,只是给别人看的,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笔者认为,“丧思哀”的这种译法不合适。笔者觉得,译为“居丧时要想一想应该如何悲哀,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为妥。
朱熹《论语集注》:四者立身之大节,一有不至,则余无足观。故言士能如此,则庶乎其可矣。按照朱熹的意思,一个人,只有这四条都做到了,才符合要求,才值得肯定。只做到一条或二条或三条,都不行。笔者认为,对人不宜要求过高。能做到全部四条当然好,如果能做到一条或二条或三条,也是可以的,也是应该肯定的。要求太高,做到的人就会很少,反而让相当一部分人望而却步,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比如,一个人能做到见危致命,就可以了,就要肯定他。至于见得思义等三条,做不到也没有关系,能做到,更好。
按照朱熹的意思,此四条不仅适用于士,也适用于其他人。笔者认为,子张之所以指出适用范围是士,就是因为这四条并不容易做到。对普通人提这些要求,有点过高。如果一个普通人能做到其中的一条或二条或三条,也是可以的。
【笔者译】子张说:“文士与武士见到危难时能够豁出自己的性命,见到利益时能够想到自己是否应该得到,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参加祭祀时时刻想着恭敬,居丧时能够想着应该如何悲哀,这才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