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8-30 08:08:31)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八士伯适明主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周朝的八个士。周之八士是何许人,生平事迹已无从考证。从八个士的名字看,他们好像是一家人。一家出了八个士,不容易。
什么是士?笔者理解,士是指有勇有谋有担当的人,可分为文士与武士两类。并不是专指知识分子,也不是专指读书人。有的知识分子、读书人是士,有的则不是。士与君子是有区别的。君子更偏重于道德领域,是一个好人。士更偏重于担当精神,是一个义士。国家需要君子,但更需要士。需要注意的是,论语中所说的“士”与后世所说的“士族”完全是两码事。士族,双称门第、世族,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
有了仁人,有了志士,国家应该兴旺发达才对?还不行,必须要有明主。只有明主,才能用这些仁人志士。否则,这些仁人志士会被埋没,也可能会被迫害。殷末三仁(本篇第一章)就是如此。从殷末的教训中,仁人志士应该考虑的是,遇到商纣王这样的君主,应该怎么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周武王,就是再产生像周武王一样的明主,取而代之。如果产生不了周武王这样的明主呢?人们是不是应该想到,如何不让商纣王这样的君主上台,即想一种办法,或者创设一种制度,能够确保一位好的君主上台。再就是,人们应该想到的是,如果商纣王这样的人上了台,当他做了坏事的时候,如何能追究他的责任,让他不敢做坏事。商纣王的教训发生了许多年,古代的仁人志士们还是没有创造出什么办法。明主可遇而不可求。大家只能像撞大运一样,碰上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什么办法都没有。
周朝的这八个士,应该是在明主的带领下,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明主成就了士,士也成就了明主。他们是幸运的,遇到了明主。很可惜,这些事迹已经逸失,无处可查。
【笔者译】周朝曾有八位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