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8-24 10:49:04)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隐士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期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隐士的不当之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杨伯峻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的是子路,是丈人对子路的批评。但是,后面一句译为谁认识你的老师,却有点讲不通。笔者认为,后面一句应该译为,谁是你的老师?意思是,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你的老师能是什么样呢?

不仕无义,是指不出来做官,就谈不上主持正义,就谈不上履行人之为人的责任担当。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长幼之节,指的是年长与年幼之间的礼节关系。此话来自这位隐士让子路见他的两个儿子。见面之后,自然按长幼行礼。子路觉得,隐士没有废弃长幼之礼。

君臣之义,是古代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君应当做君应该做的,臣应当做臣应该做的。此处是说,隐士是臣,不出来做官,违反了作臣的义务。既然长幼之间的礼节关系都保持着,为什么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反倒废弃而不履行呢?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指的是隐士想保存自身的清白,却扰乱了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指的是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不是为了追名逐利。

任何人都有选拔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选择做官,还是选择隐居,是一个人的自由。君臣之义,只存在于君与臣之间。什么是臣?是做官的人,是给君主做事的人。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吏,都是臣。做臣就要讲究君臣之义。不做官,不是臣,君臣之义就不适用于他。隐士只是一介草民,不是臣,自然不能用君臣之义来要求他。他是民,民自然应有民的权利与义务。他只要尽到作为民的义务就可以了。

隐士不做官,并非都是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不可否认,有些人选择做隐士,是看到世道黑暗,官场腐败,不愿意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而作此选择。还有些人不是为了这个原因,而是不愿意受官场繁文缛节的约束,不愿意搞勾心斗角,喜欢过悠闲、清静的日子而已,没有必要指责他们。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受人尊敬的精神。子路认为,孔子及儒家弟子,不是不知道社会现实,不是不知道社会黑暗、正义不存,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实行不了,却坚定地去做官,坚定地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屡屡碰壁也决不回头。他们为了什么?他们为了整个社会,他们为了包括隐士在内的黎民百姓。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担起这个历史使命。重整乾坤、拯救万民这样的事业总得有人去干,你不去,我不去,他不去,整个社会不就没救了吗?不,总有人会站出来的。与其让那些能力差、素养低的人去干,不如自己去干。即使失败了,也不后悔,也不可惜。这样的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的良心。有了他们,百姓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希望。

【笔者译】子路跟在孔子后面,走着走着被落下了。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你一个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的人,谁会是你的老师?”老人放下拐杖,锄草去了。子路拱手在一旁站着等。老人留子路回家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并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昨晚之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要子路再回去找他。子路到达时,老人却已走开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谈不上主持正义,就谈不上责任担当。长幼的伦理关系既然不能废弃,君臣的伦理关系又怎么能废弃呢?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却破坏了重要的伦理关系,不应该。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主持正义,是为了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至于主张的道义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