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8-23 08:44:36)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长沮乱世何去何从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面对乱世应该何去何从。长沮、桀溺,当时的两位隐士。耦耕,古代一种人力耕田法,春秋时已基本普及牛耕,这里的“耦耕”,说的是二人做庄稼活。执舆,拉马的缰绳。耰,音又,播种后用耰翻土、盖土。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
综合本章的内容可以知道,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长沮、桀溺二人都没有告诉他在哪里。两位隐士指点了一下子路关于人生的道路问题。其中,长沮说,孔子知道过河的渡口在哪里。孔子要是知道,还用让子路去问吗?怎么理解长沮的话?笔者认为,长沮说的是社会这条大河的渡口,是比喻。长沮认为,孔子应该知道社会这条大河的渡口,不用问别人。至于孔子他们要过的这条河的渡口,两位隐士都没说。应该就在附近,不难找。两位隐士没有必要在这种事情上为难子路。
天下皆是洪水,暗指天下适逢乱世。面对乱世,人们该怎么办?该何去何从?一般情况下,人们有三种态度。就大多数人而言,选择的是随波逐流。有一部分人选择的是做隐士,隐居起来。有一部分人选择的是积极面对乱世,努力去改变社会。这三种态度各有千秋。积极面对乱世,努力去改变社会,是最值得提倡的。这些人是社会的脊梁,决定了社会的未来。但是,要做这样的人很不容易,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聪明的头脑,需要非凡的智慧与过人的才能。至于做隐士,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虽然不值得大力提倡,却也不用极力反对。这些人避开乱世,自生自灭,对社会无害,对他人无扰,也值得尊重。隐士中,有有才能的人,也有才能一般的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除去这两部分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是随波逐流。社会变什么样,就跟着适应什么样。这些人没有太高的追求,没有多强的意志,没有多大的才能。他们只能如此。
这三种人生态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意义。你来到人世间,想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想过一种轰轰烈烈的人生,就要走出去,寻找施展才能的舞台,把自己的本事亮出来,改变社会,改变他人。这就是上面说的积极作为的人生态度。孔子就是这样做的,儒家思想也是这样主张的。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你才没有白活几十年。如果你想过一种平平淡淡的人生,就要隐居起来,不去参与社会的争斗,不去绞尽脑汁到处钻营。这就是做隐士的人生态度。隐士们就是这样做的,道家思想就是这样主张的。这样的人生也有它的意义。如果既不想过轰轰烈烈的人生,也不想过平平淡淡的人生,你就随波逐流吧。社会适逢盛世,你就跟着沾光;社会适逢乱世,你就跟着倒霉。社会是一条河,你在河上漂流,漂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人生,是最平凡的人生,谈不上有多大的意义。其实,有意义又咋样?没意义又咋样?只要平平安安的,随波逐流就随波逐流吧。平平安安,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吗?
没有必要赞美或者贬低某一种人生态度。三种人生态度,哪种好?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特点。就隐士来说,他们真的能够摆脱世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吗?即使摆脱了,他们也摆脱不了另一种烦恼。就拿本章来说,长沮、桀溺二人都在耕田,耕田就少不了与管理乡间的小吏打交道。这些小吏欺压残害百姓,作为老百姓的隐士们是逃避不了的。世上并没有一方净士能够完全没有烦恼。入仕做官的人的烦恼就更不用说了。勾心斗角,斗来斗去,争来争去,没有休止。但是,他们没有与小吏打交道的烦恼,他们的烦恼与隐士的烦恼是不同的。至于随波逐流的人,则另有其烦恼。人生就是这样,有烦恼是常态,没烦恼是非常态,清静难得,糊涂难得。
【笔者译】长沮、桀溺在相邻的田间一起干活,孔子从他们的田边经过,让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先走到长沮附近问长沮。长沮问:“那个拉着马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问:“是鲁国的孔丘吗?”说:“是。”问:“他知道渡口在哪里呀。”子路又走过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什么人?”说:“我叫仲由。”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回答说:“是。”问:“满天下都是洪水泛滥,谁能改变这种情况呢?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漂泊,怎么比得上跟随躲避这世道的人隐居起来?”说完,继续埋头耕作而不停歇。子路回来报告。孔子惆怅地说:“我不会像他们一样与飞鸟走兽一起生活。我不与生活在当今世道的人一起生活,与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如果天下清明,我才不会与你们一起去想办法改变这世道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