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7-26 07:57:04)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古人毛病厚古薄今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今不如古的社会现象。读本章,感觉晦涩难懂,读本章的各种注解,仍然觉得晦涩难懂。原因在于,各种注解对“疾”的认识存在问题,对肆、荡、廉、忿戾等字词的解释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后人探讨新的注解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
孔子说“古者民有三疾”,哪三疾?各注解均认为,三疾指狂也肆、矜也廉、愚也直。但是,肆、廉、直却是正面的东西,不是疾,不是毛病,这给各家的注解造成了很大矛盾。有人只好解释说,这是孔子说的反语,疾应该加上引号,表反义。笔者认为,孔子说的三疾指的是狂、矜、愚。老百姓具有的这三疾同时具有可爱、可取之处,即肆、廉、直。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古代的老百姓具有带着优点的缺点。虽然缺点是疾,是毛病,但是,优点却是可以接受的。到了现代,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些优点变成了缺点,即变成了荡、忿戾、诈,老百姓具有的是带着缺点的缺点了。孔子的意思很明确,今不如古啊。
肆怎么解释?看全章的意思,肆应该是褒义,荡应该是贬义。肆,离不开放肆、肆意的意思,故可解释为大胆率性、敢闯敢试。荡,可解释为放荡无羁、无法无天。廉,朱熹《论语集注》解为棱角陗厉,与廉洁之意相去甚远,故不取。可解释为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忿戾,为贬义,可解为令人恼怒、激人争斗之意。
从本章整体意思看,孔子表达出了“厚古薄今”的观点。其实,不只这里,在《论语》的其他章节,孔子也多次表达出这一观点。孔子一直认为,古代的比现代的好,古代的人比现代的人好,古代的道德比现代的道德好,古代的规章制度比现代的规章制度好。
笔者不赞同孔子的这一观点。社会是不断变迁的,大部分时候是不断发展前进的。笼统地说古代的比现代的好,是不成立的。看看几千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时间,是现代比古代前进了,而且前进的幅度非常大。孔子只拿出几点来,对古代与现代作出比较,是片面的、不可取的。生活在现代,遇到困难与问题,要向未来寻找办法与答案。古代的、历史上的东西可以提供借鉴,但不可照搬。总起来说,古是不如今的。我们不提倡“厚今薄古”,也不提倡“厚古薄今”。
【笔者译】孔子说:“古人有三种带着优点的毛病,今天,或许这些优点都没有了,真成了毛病了。古代人的狂妄带着大胆率性、敢闯敢试的意味,现代人的狂妄则带着放荡无羁、无法无天的意味;古代人的矜持带着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意味,现代人的矜持则带着令人恼怒、激人争斗的意味;古代人的愚笨带着性情直率、憨厚耿直的意味,现代人的愚笨却只带着奸诈欺骗、掩人耳目的意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