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7-21 07:49:17)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乡原中庸批判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7.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所谓“中庸”的批判。乡原,指一个乡里的所有人都愿意、都满意的人。这种人谁也不得罪,处事圆滑,名誉好,人缘好,大家都喜欢。笔者觉得,这种人特别像后世所说的讲究中庸之道的人。现在,先看一下后世所说的“中庸”一词的意思。朱熹《论语集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朱熹解释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了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庸的理解。孔子这里所说的乡原,可以基本上确定就是实行中庸之道的人。
孔子对乡原这种人是不认可的,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孔子对中庸之德又是肯定的。这怎么解释?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不是朱熹解释的那种意思,更不是后世解释的那种意思,即不是指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世态度。笔者《雍也第六》中(6.29)对中庸一词的含义进行过探讨,中庸是指人性的调整与控制,或者称为理性的适用。孔子对所谓“中庸”是非常不满意的。孔子的意思是,在道德面前,在是非面前,你必须亮明你的态度,对错的东西,要表示反对,对对的东西,要表示支持,不能模棱两可,和稀泥。
孔子通过本章还表明了一个观点,就是讲道德的人要勇于维护道德,做道德的保卫者。道德虽然没有法定约束力,却应该有力量。如果所有人都做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就没有人来维护道德,道德也就没有了力量,道德本身的存在就成了问题。社会风气就会恶化,就会下滑。既然信奉道德,就要勇于维护。不维护道德,知道别人做的不对、不符合道德也不阻拦也不批评,这样的人是败坏道德的小人,是要严厉批评的。
【笔者译】孔子说:“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谁也不得罪,处事圆滑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