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7-16 07:59:40)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伯鱼诗经周南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如何学《诗经》。周南,原意是周公封地中位于南部的区域。召南,原意是召公封地中位于南部的区域。《诗经》中的《周南》,是指先秦时代产生于周南地区的民歌,共11篇;《召南》,是指先秦时代产生于召南地区的民歌,共14篇。《周南》、《召南》反映了周王朝的时代背景,揭示了人们的情感世界,表现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倾向。
孔子的意思是,告诉儿子伯鱼,要学《诗经》,先得从《周南》、《召南》入手。《周南》、《召南》是《诗经》的基础,相当于《诗经》这座诗歌殿堂的大门。如果搞不懂《周南》、《召南》,你就进不了《诗经》这座诗歌殿堂,你也看不到《诗经》美在什么地方,你也就不知道如何在社会生活、文学创作中运用《诗经》。《周南》、《召南》是必经之地,绕是绕不过去的。读懂了这二十五篇诗歌,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手法,你就掌握地差不多了。《诗经》的其他290余篇诗歌,你都可以比较容易地攻克。
《周南》、《召南》都是民歌,应该比较浅显易懂才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个别篇章,如《关睢》,比较好懂,其他的篇章,你读来读去,读不出什么意思来,更不用说内部包涵着什么深意了。如召南的第一篇《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再说,如果好懂,孔子也用不着指点自己的儿子如何学《诗经》了,也用不着专门给弟子们讲授《诗经》这门课了。《周南》、《召南》都是需要下功夫去研究、去学习、去琢磨的篇章。
说到这里,笔者不禁怀疑起《周南》、《召南》都是民歌的说法来。笔者觉得,自己学过不少诗歌,阅读过许多文言文作品,可是,《周南》、《召南》的二十五篇诗歌,自己绝大部分都读不懂。翻来覆去地读,却不知所云。难道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都那么聪明,都能读懂这些诗歌?何况还不仅仅是读懂,还要创作出这些诗歌,怎么可能呢?《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也是如此。所以,笔者认为,《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是民歌的说法不靠谱。这些诗歌应该是当时的贵族中的文人所作。诗歌的作者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赋、比、兴的手法运用得都很娴熟。普通老百姓连读起来都觉得困难,怎么可能创作出来?只有内容比较简单的个别篇章是民歌,是老百姓创作的,其他的绝大部分都不是。
为什么《诗经》中有这么多文学水平很高的诗歌呢?为什么当时采风的人把这些诗歌作为民歌敬献给周王呢?笔者推断,当时负责采风的乐官奉命到各地采风,搜罗民歌。这些人不肯真下到基层,与老百姓面对面,倾听老百姓的声音,而是到了各地后,与当地的贵族打成一片,当地的贵族对他们高接远送,不仅好好款待,临走时,还不让他们空着手。他们就把贵族创作的诗歌采集上来,献给周王。周王哪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民歌、什么是贵族文人的诗歌?于是就把这些诗歌当成了民歌予以采用。孔子删定《诗经》时,就把这些诗歌保留了下来。
【笔者译】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伯鱼说:“你认真研读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认真研读《周南》、《召南》,不把这两篇读懂、读通,当他面对着《诗经》时,就好像面对着墙壁站立着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