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7-12 08:08:19)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仁人宽厚恩惠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如何行仁和如何做一个仁人。什么是仁?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对仁有数种解释,比如12.1的颜渊问仁,12.2的仲弓问仁,12.3的司马牛问仁,12.22和13.19的樊迟问仁,还有本章的子张问仁。这些解释各不相同,让人不知如何把握。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说:“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笔者也想引用这一说法。仁也有一张普洛透斯一样的脸,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
总结孔子对仁的解释,笔者认为,仁有一个核心意思,就是仁即爱,爱他人的爱,是一种情感。仁的不同解释,是爱这种情感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都是爱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形态。
就本章来说,孔子指出,能实行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德行的人,可称为仁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德行还有好多种,如果有人能实行更多的德行,那肯定也是仁人。如果有人实行的德行不是这五种,而是其他五种及以上德行,是不是就不能称为仁人呢?笔者觉得,不能这么理解。孔子的意思在于鼓励人们实行德行。能实行多种其他德行,符合仁的其他形态,也可以称为仁人。如果有人实行了这五种德行中的一种、二种、三种呢?笔者理解,此人不能称为仁人,因为还不够标准,但是,他的行为是行仁,应该加以肯定。如果有人实行了这五种德行以外的其他德行中的一种、二种、三种呢?此人的行为也是行仁,也应该加以肯定。一句话,实行多种德行的人可称为仁人,实行少数德行的人是行仁。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才能称为仁人。如果此人只是在某一处或几处实行过恭、宽、信、敏、惠,在其他地方又放弃了,这样的话,也不能称为仁人。当然,只要他实行德行,就要肯定。行仁越多越好,行仁越坚持越好。坚持到最后,就会成为处处行仁、时时行仁的仁人。
专门说一下五种德行和实行五种德行带来的好处。恭,恭敬。如果你对他人态度恭敬,他人也会以礼相待,你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宽厚。如果你能宽厚地对待他人,能容忍他人的缺点、过失,你就会受到众人的拥护。信,诚信。如果你诚实守信,说话算话,你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受到他人的重用。敏,敏捷。如果你做事麻利快捷,不拖拖拉拉,你就会不断立下功劳。惠,恩惠、实惠。如果你能给人以好处、以恩惠,你就能够使唤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