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7-13 09:08:48)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佛肸

高官厚禄

诱惑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7.7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而心动。佛肸,晋国范中行的家臣,为中牟(晋邑,故址在今河北邢台、邯郸间)县长。赵简子攻打范中行,佛肸据中牟抗拒赵简子。磷,薄;涅,染黑。

从阳虑到公山弗扰,到佛肸,都想任用孔子。孔子拒阳虎,却想追随公山弗扰与佛肸。虽然遭到子路的反对,没有成行,但反映出孔子思想的波动。从维护孔子圣人的光环来看,这两章颇为不利。那么,为什么论语还要把这两章收录在内呢?笔者认为,这是后世弟子们为了抬高孔子的身价,是为了证明此前孔子一直没有谋得高官,不是没有人看中他、任用他,而是他有所选择。你们看,公山弗扰、佛肸都想重用他,他却没去。为什么没有其他事例来抬高身价呢?因为只有这二人邀请孔子,其他的重要人物没有邀请孔子,只好如此。

从本章的内容可总结出几点:

一是不与做坏事的人为伍。这话是孔子说的,子路用来提示孔子。不管这样的人官居何职,也不管他给你多大好处,你都要守住底线,与他保持很远的距离。当然,在此之前,你一定要辨别清楚他是否做了坏事。不要冤枉了好人,错过了机会。能辨别清楚好坏,并不容易,特别是像春秋这样的乱世。有时候,各自相争,各为其主,很难分清好坏。那就需要看形势,看自己的取舍。

二是保护高风亮节、出污泥而不染是很难的。比如,孔子若去佛肸那里做官,肯定要按佛肸的要求办事。如果孔子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不按佛肸的要求办,甚至想让佛肸按自己的要求办,佛肸肯定不干。结果,要么孔子走人,要么孔子成为佛肸阵营的一员。所谓磨而不薄、染而不黑,是不可能的。孔子虽然想这么做,但后来也是考虑到实际做不到,所以,孔子最后还是没有去。保持高风亮节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去掺合那一池浑水。想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大环境,首先得看看任用你的那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三是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估量。你适合干什么事,你能干多大的事,自己心中要有数。孔子一直抱有远大理想,想经世治国,想重整乾坤,但现实不让他这么干。这说明,孔子高估了自己的才能。做事情,不是有如何做的谋划就行。首先,你得先拥有做事情所需要的位置和权力,其次,你坐在那个位置上,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总想着有人会像齐桓公任用管仲那样任用你,是不现实的。世上只有一个齐桓公,也只有一个管仲。你有管仲那样的才能,对方也得有齐桓公那样用人的才能。齐桓公与管仲的组合是不可复制的。五千年历史,就出了一个齐桓公与管仲的组合。孔子可能把自己比作了管仲,但是,他却找不到与他搭档的齐桓公。所以,孔子最后还是放弃了去佛肸处的打算。

四是要像子路一样,对自己的老师、亲友直言不讳。选择出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走错,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的重要关头,说话要直言不讳,直接指出存在的问题,不能含含糊糊、吞吞吐吐。即使师长、朋友不高兴,有情绪,也要说。他会明白,这是为了他好。孔子对子路的话尽管非常不满意,发牢骚,最终,他还是接受了子路的建议,没有去佛肸处。

【笔者译】佛肸派人请孔子去共谋大业,孔子打算去。子路说:“过去,我曾听老师您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亲身做过不善良之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在中牟那个地方造反,您却要去加入他们,为他们出谋划策,这怎么解释?”孔子说:“对,我是说过这话。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真正坚硬的东西,怎么磨也磨不成薄片;不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吗,真正洁白的东西,怎么染也染不成黑色。我有自己的底线。我难道是一个匏瓜吗?只能系在那里让人看,却不能让人吃?谁都不能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