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7-09 08:10:56)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公山迫不及待看清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迫不及待想当官。公山弗扰,又名公山不狃,字子泄,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畔,通叛,反叛之意。末之也已:末,没有地方;之,往;已,止,算了。
当时,公山弗扰占据着费,反叛鲁国的执政者。他为了壮大势力,就拉拢孔子这样的人才为他效力。孔子想答应公山弗扰的邀请,但遭到子路的反对。
孔子为什么想答应公山弗扰?原因有三:一是孔子一时没认清形势。春秋时期,一片乱象。陪臣执国命并不少见。孔子觉得,鲁国已经出现三桓专权、阳虎执政,再出现个公山弗扰执政,也不是没有可能。二是孔子一直在等待机会,但鲁国的执政者没有给他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公山弗扰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孔子动心了。三是孔子年岁已高,再不出仕,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没有时间了。所以,孔子沉不住气了,迫不及待地想出来做官,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周王朝的复兴。
子路为什么反对?原因也有三:一是公山弗扰所从事的事业不具有正义性,名不正,言不顺。支持他的人很少。而且,公山弗扰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手下也没有什么人才,成就不了大事。二是子路看清了形势。公山弗扰只占据着一个小采邑,没有实力与鲁国的执政者相抗衡。鲁国的执政者因忙于内斗,暂时没有时间去平叛。一旦内斗平息,收复费邑是很简单的事情。三是子路对老师忠心耿耿,唯恐老师一时糊涂,走错了路。不管老师高兴不高兴,子路都直言不讳。
尽管孔子反驳了子路的意见,陈述了自己想应召的理由,但是,孔子最终还是没有去。可以推断,孔子经过深入思考,还是想明白了。
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定不能迫不及待地出来做官。要看清形势,既看清国家的整体形势,又看清你要辅佐的人的形势。就像三国时期一样,你可以辅佐曹操,可以辅佐刘备,可以辅佐孙权。至于其他人,你就不要劳神费力了。即使你年事已高,一直没等来机会,也不能莽撞行事。姜子牙等到八十岁,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历史上有多少个等到八十岁还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的人呢?可能很多。时势造英雄,不是你有才能,就会成就你。如果等不来机会,你可以像孔子一样,成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或者其他什么家,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生有个交待。
【笔者译】公山弗扰占据着费城,反叛鲁国的执政者。他发出邀请,希望孔子到他那里去,帮助他治理费城,与他共谋大业。孔子打算前去。子路不高兴,对孔子说:“没有大的合适的地方可去就不要去了,何必要到公山弗扰那里去?”孔子说:“他邀请我前去共谋大业,难道是空的许诺?如果有人重用我,我不会在东方实现周王朝的复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