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6-23 08:42:20)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敬畏天命圣人之言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人要有敬畏的东西。畏,敬畏,惧怕。天命,指上天的命令,代指上天之类的神灵。大人,指掌握权力、地位高的人,代指权力。圣人之言,指圣人说的金玉良言,代指道德教化。狎,轻视,不尊重。侮,调侃,蔑视。
孔子认为,人应该有所敬畏,只有有所敬畏,才能成为君子。当他有敬畏的时候,他才会循规蹈矩,才会遵纪守法,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会安宁。
人应该敬畏什么?孔子认为,人应该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延伸开来,就是敬畏上天这个神灵、敬畏权力、敬畏道德。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敬畏法律。其实,法律与权力是一体的,敬畏权力,也就是敬畏法律。敬畏神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敬畏法律和道德之外的东西,敬畏人类社会管不到的、掌握不了的东西,敬畏超自然的东西。
如果有人不敬畏这三种东西,会怎么样?先说不敬畏天命。就像孔子说的,一个人,如果他不知天命而不畏,那能约束他的,就只有法律和道德了。其次说狎大人。大人,说的是天子、诸侯等位高权重的人。如果一个人轻视这些大人物,说明他已经不把国家权力放在眼里,国家的法律也已经约束不了他。再次说侮圣人之言。圣人说的那些金玉良言,是用来教化人心的。一个人,如果不把圣人的话记在心上,公然蔑视圣人的言语,就说明,道德教化已经约束不了他。
如果天命、大人、圣人之言都约束不了他,他就无所畏惧了。他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这样的人多了,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兴风作浪,现行的统治秩序就会被他们搅乱。所以,孔子把有三畏的人称为君子,无三畏的人称为小人。希望用这样一个称谓来引导人们学会有所畏惧。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人是应该有所敬畏,但不是敬畏的东西越多越好。孔子说了,人应该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除了这三种东西外,就不需要再敬畏什么了。如果敬畏的东西太多,会使人畏首畏尾,失去闯劲。有时候,人需要无所畏惧,特别是面对负面东西的时候,人就需要不怕天不怕地的精神,敢于战斗,善于战斗。
笔者对孔子的这段话有几点疑问:
首先是天命。孔子认为,天这个神灵是存在的,天命是不可违的。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看,孔子的这一主张属于唯心主义,属于有神论。作为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天命一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畏天命的提法是站不住脚的,不知天命而不畏的人,也谈不上小人。
其次是狎大人。孔子认为,人应该畏大人,不应该狎大人。可是,对于商纣王、周厉王那样的暴君、昏君,人们也应该畏惧他们吗?人们是恐惧他们,不是敬畏他们。
再次,侮圣人之言。孔子认为,人应该畏圣人之言,不应该侮圣人之言。这是建立在圣人之言都是正确的基础上的。如果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圣人之言不适应以后的时代了,人们也应该畏惧那些落后于时代的圣人之言吗?
所以,把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人之言的人统称为小人,并不合适。敬畏是有条件的,该敬畏则敬畏,不该敬畏则不敬畏。
【笔者译】孔子说:“作为君子,应该有三种敬畏:敬畏上天确定的规律与秩序,敬畏位高权重的大人,敬畏圣人讲的金玉良言。小人就不一样了,他不懂得上天确定的规律与秩序是什么,所以,他也就不敬畏这些,他还轻视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蔑视圣人讲的那些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