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6-16 08:03:11)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掌控衰落三桓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政权的掌控者经常发生变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禄,是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代指官员的任命和待遇的决定等政治权力。公室,不是大公无私的公,而是指鲁国国君。当时,鲁国国君称某某公。比如,从鲁君失去政治权力到孔子说这段话,鲁国经历了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代。所以,孔子说,政治权力离开鲁国国君已经五代了。政治权力离开鲁国国君到哪里去了?被鲁国的大夫夺走了。哪个大夫?三桓。即鲁桓公的三个后代。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即位后称鲁庄公,庶长子庆父(谥共,其后代称仲孙氏,或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制度封官为卿,其后代各自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都出自鲁桓公之后,被人们称为三桓。鲁庄公去世后,经历闵公、厘公、文公三代,到鲁宣公,三桓日渐强盛,掌握了鲁国政权。三桓掌握政权之后,往自己的后代传,到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已经传了四代了,即文子、武子、平子、桓子。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意思是说,所以,三桓的子孙应该衰落了。为什么孔子这么说?上一章,孔子总结了大夫掌权的规律,国家决策权掌握在大夫等大臣手中的政治架构,向下传不超过五代,就传不下去了。根据这个规律,孔子认为,三桓的子孙应该衰落了。实际上,孔子的这一说法并不可靠。鲁定公之后,又经历哀公、悼公、元公、穆公四代,到了穆公的时候,鲁国国君才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重新确立了鲁国国君的权威。至于孔子说的陪臣执国命,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三桓的权力一度受到威胁,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阳虎很快就被赶走了。
【笔者译】孔子说:“鲁国的国家权力离开鲁国国君之手已经五代了,鲁国的国家权力掌握在鲁国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到了应该衰落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