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6-11 12:23:06)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颛臾

合格

臣僚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曾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臣僚。由于本章内容较多,作注者的解释也有许多不同,笔者节选朱熹的注释加以引用。朱熹《论语集注》:颛臾,国名。鲁附庸也。东蒙,山名。先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七百里之中。社稷,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此事理之至当,不易之定体,而一言尽其曲折如此,非圣人不能也。周任,古之良吏。陈,布也。列,位也。相,瞽者之相也。言二子不欲则当谏,谏而不听,则当去也。兕,野牛也。柙,槛也。椟,匮也。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己不得不任其责也。固,谓城郭完固。费,季氏之私邑。此则冉求之饰辞,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也。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干,楯也。戈,戟也。萧墙,屏也。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其后哀公果欲以越伐鲁而去季氏。

笔者认为,孔子在本章中指出了做一个合格臣僚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孔子认为,学而优则仕,不是仅仅为了得到俸禄,得到待遇,而是为了实现儒家倡导的政治理想,为了实施儒家倡导的治国安邦之道。如果所服务的主公不听自己的,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得不到实施,儒家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要辞职,就要离开,不能贪恋那个官位,不能贪恋那些俸禄。这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为什么做官、如何做官。孔子提出了这样的标准、这样的价值取向,但是,大部分人却不是这样想的,也不是这样做的。相反,他们目的就是为了做官,为了享受待遇,至于儒家的政治理想、治国安邦之道,能实施就实施,不能实施就拉倒。他们认为,不能因为儒家的政治理想、治国安邦之道实现不了、实施不了,就辞职不干。官位是第一位的,政治理想是第二位的,甚至更靠后。主公实施什么样的政治方略,实施什么样的治国安邦之道,自己都赞成。作为一个臣僚,应该时刻以主公的意志为准则,帮着主公去实施自己的意志,不能逆着主公的意志来。即使主公的想法是不对的,也不会尽力劝说,更不会反对。后世儒家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当然,也有个别臣僚以死谏争,劝说主公改变错误的决定,但是,这只是少数,只是个别情况。这样的情况显然与孔子的初衷不一致,孔子不是这么说的,也不是这么做的,然而,大部分人在利益面前还是放弃了孔子的教导。

二是危时要持,颠时要扶。作为臣僚,在主公遇到危难时,要临危不惧,坚持与主公站在一起;在主公将要倾倒时,要尽全力去扶持他。不能袖手旁观,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落井下石。这是一个臣僚的责任,也是一个臣僚的义务。

三是要尽可能平均分配财产,要想方设法让国家保持安定。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什么意思呢?有国者,是诸侯;有家者,是大夫。他们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分配不均衡;他们不担心生活贫困,而担心国家不安定。如果财富平均了,就没有贫民了;如果人们之间关系和谐了,就不怕财物稀少;如果社会安定了,国家就不会倾倒。作为臣僚,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到这些。

四是如果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治国安邦之道。也就是说,作为臣僚,要协助主公搞好文德。文德,就是道德之治,礼乐之治,相对于武德而言。修文德,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看一看中国历史,自孔子以来,至今已经二千多年,什么时候发生过因为修文德修得好,远方的人心悦诚服地来归顺的事情?历朝历代的远人归顺,都是武力征服的结果。看一看世界历史,也是如此。只是到了现代,有的国家因为治理得好而发生了移民现象。这些移民,就是孔子所说的远人。他们为什么要移民?就是因为这个国家搞得好。国家搞得好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发达,社会富裕;二是权利和自由能够得到保障,人权保护得好。这第二条,就是孔子说的文德。笔者在第二篇第一章说过,人权与德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二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保障人权,保障权利与自由,是通过法律与道德实现的,这就是修文德。移民现象,就是修文德的结果。

五是搞好团结,增强凝聚力,避免国家分崩离析。国家的完整、安定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更不能动不动就使用武力搞窝里斗。作为臣僚,一定要协助主公做到这一点。这是大方向,是原则,是根本。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如何做一个合格臣僚的五点要求。下面,笔者就两个问题作进一步说明。

一是关于孔子提出的比喻。孔子为了说明两个弟子的责任,举了一个例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笔者认为,孔子举的这个例子不恰当。季氏不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和犀牛,也不是藏在盒子中的龟甲和美玉,他是人,他是子路和冉有的主公,他的智力不比季路、冉有差,甚至比他们俩还要高,岂是看笼子的人与老虎、犀牛之间的智力差距可以比拟的?季氏攻不攻颛臾,决定权在季氏。老虎、犀牛出不出笼子,决定权在看笼子的人。相对于季氏而言,冉有和子路不是看笼子的人。孔子用这样的比喻来批评两个弟子,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二是关于孔子提出的一个政治理想——不患寡而患不均。朱熹认为,这里的“均”不是平均,而是“各得其分”。也就是说,均是按照尊卑等级来分配财物,等级高的,多得,等级低的,少得或不得。笔者认为,朱熹的解释值得商榷。均,就是平均之意,就是不论尊卑等级,平均分配财产。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理想,由孔子提出后,一直备受推崇。发展到后来,成为了“等贵贱,均贫富”。历代农民起义都使用这个口号来招揽人心。如果按照朱熹的解释,“均”是“各得其分”的话,就会有分不到财产的,这些人吃不上饭,还会闹事,社会仍然会不安定,均无贫的理想还是达不到。朱熹为什么要这么解释?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包括朱熹生活的宋朝,始终是一个等级社会,作为上层的等级,必然要求圣人之言必须维护自己等级的利益。如果平均分配财产,自己等级的利益就遭到了侵害。这是贵族、官僚所不能接受的。朱熹将“均”解释为“各得其分”,就符合了他们的利益。朱熹为他们说话,他们才会接受朱熹的言论。

其实,后世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平均分配财产是不可行的。人们理想中的平均主义并没有给社会带来繁荣与富强,反而带来了落后与萧条,甚至带来了灾难。大家都等着分配财产,谁也不肯去努力工作。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社会精英们的积极性。到头来,社会的财富大量减少,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虽然很吸引人,曾经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奋斗不已,但真去实践的时候,却不可行。这是孔子难以预料的。人们普遍认为,平均分配的应该是机会,而不是财物。社会给予每一个人以平等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人以平等的平台,至于结果如何,就不是社会所应该强制要求的。也就是说,机会要平等,结果可以不平等。对于无论怎么奋斗都无法脱离贫困的社会成员,社会应该提供适当水平的救济,但这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平均分配财产。

    【笔者译】季氏准备进攻颛臾。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这个小国的主公,鲁国的先王让他担任东蒙地区的主人,而且他的属地就在鲁国境内,他本人是鲁国的重要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冉有说:“是主公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么干呀。”孔子说:“周任有句话说:‘站在那个位置上,要尽力而为;如果做不到,就该辞职。’主公遇到危难,你不坚持相助,主公将要倾倒,你不尽力去扶持,那还要你们这些助手干吗?而且你的话就是不对,老虎、野牛跑出了笼子,龟甲、玉石毁坏在匣中,是谁的过错?”冉有说:“今天的颛臾,城墙坚固,力量不小,又接近季氏的领地费城。现在不去攻占,以后一定会给季氏的子孙留下麻烦。”孔子说:“冉有,君子特别厌恶想要做什么却不直说,反而去找借口找理由。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国家的诸侯,一个大家的大夫,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均,不怕生活贫穷就怕社会不安定。因为如果财富平均了,就没有贫民了;如果人们之间关系和谐了,就不怕财物稀少;如果社会安定了,国家就不会倾倒。当这样做了以后,远方的人还没有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就搞好法律制度、保障好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来吸引他们。他们来了,就安顿好他们。现在子路和冉有做季氏的臣僚,帮助季氏治理国家,没有做到让远方的人心悦诚服,前来归顺;国家快要分崩离析了,却不知道如何能够守住,在这样的情况下,却还计划在国家内用兵搞窝里斗。我担心的是,季氏真正忧虑的东西,不在颛臾那里,而在自己家门之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