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9子曰:“有教无类。”|《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6-07 08:03:54)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教育价值理念区别对待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教育的价值理念。虽然人们一直都希望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人与人之间从来都是不平等的。人有贵贱,有贫富,有贤愚,有善恶,有君子,也有小人,这是事实。孔子认为,不管人的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有多大不同,不管人的社会地位、财产状况、智力水平、道德水平等有多大差距,作为老师,在招收学生的时候,不能区别对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不能区别对待。在老师看来,所有的学生应该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都是自己的好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贫富、贵贱,不能因为学生本人的贤愚、善恶,而对学生不同对待。更不能因为这些差别,在教育学生学习知识时有不同对待。不能因为这个学生家庭贫穷,就瞧不起他,就不教他或少教他。不能因为这个学生家庭富有,就格外关照他。应当讲授的课程,都要讲,给这个学生讲的与给那个学生讲的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做到的,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育应该具有的价值理念。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者认为,这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是国家强大所必需的。孔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率先打破教育的等级制,把普通老百姓纳入了教育的范围。有了这种平民教育,贫富差距才会明显缩小;有了这种平民教育,等级差距才不会固化;有了这种平民教育,社会发展才有了强大的动力。
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已经流传千载,无数社会底层的学子从中受益。也许,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许,这是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文明在贵族层面被外部力量灭掉了,但文明在民间被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