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6-04 08:07:39)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公职人员职业道德倡导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倡导的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朱熹《论语集注》: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禄之心。笔者认为,绝大多数步入仕途的人,都是冲着俸禄去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让人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不符合实际。先有求禄之心不要紧,但到了实际行动的时候,不能先拿钱再干事。孔子就是这个意思。干了事,再拿钱,是人之常情,是自然而然的道理,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还没干事,就先拿钱,不符合人之常情,不符合人们的预期,会让人不高兴。给君主当差干事,如果没干事先拿钱,先享受待遇,君主也会不高兴。君主是握有权力的人,决定你的仕途升降,决定着你的俸禄,甚至决定着你的生死,如果他不高兴了,你的境遇会怎样?仕途是件日积月累的事情,不是一锤子买卖,你负责的事情干得不好,却拿了君主的钱,君主一看你是这样的人,以后就不用你了,你的仕途就完了,你的俸禄也到头了。如果你认真干好君主交给你的事情,再去向君主要俸禄,君主会很高兴,你不仅得到了俸禄,而且会得到晋升的机会。正因为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才倡导公职人员要先认真干事再拿俸禄。
孔子的这一倡导,应该是有所指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权贵养了大量食客,比如,当时颇有名气的四大公子。这些食客平日里享受着丰厚的待遇,什么也不干,成为沉重的国家负担。当然,笔者不否认有一些食客曾经为他们的主公做出过许多重要贡献,但是,大部分食客都是闲人,都无所事事。笔者推断,孔子应该是觉得这样的人多了,对国家不利,对君主不利。再者,孔子发现,有许多人先拿钱,再干事,拿多少钱,干多少事,完全为钱干事,没有一点对君主的忠诚,没有一点对事业的敬重。这样的人,不值得信任,不能重用。因为,他能为钱给你干事,也能为钱给别人干事。他能为钱忠于你,也能为钱背叛你。所以,孔子才提出这样的倡导,要人们以敬业精神为重,要人们认真负责地干事在先,享受俸禄等待遇在后。至于享受什么样的待遇,由君主看着办。俸禄是次要的,事业是主要的。
孔子的这一倡导,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已经演变为职场中人的职业道德。它不仅适用于给君主当差干事的公职人员,而且适用于各种职业、各个阶层。人们普遍认为,孔子提出的这一要求,是天经地义的,是应该的。无论你是干什么的,都应当如此。
不过,仍然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先拿人家的钱,再为人家办事,拿多少钱,办多少事。也有经过双方协商,干事的一方可以先拿一部分报酬,然后再去干事的情况。但是,这只是特殊情况。先干事再拿钱是主流,是全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作为职场中人,从事某种职业,一定要有敬业精神,一定要认真负责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当然,取得你的俸禄,取得你的报酬,也是应该的。你应该得到与你的付出和你取得的成绩相称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