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玉于斯--张伟
玉于斯--张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92
  • 关注人气:1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6-01 08:24:01)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副作用

吞噬

生命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仁没有副作用,没有害处。水是生命之源,火是光明的来源。人这种生命,始终离不了水,也离不了火。水与火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水与火也可以吞噬人的生命。人可以掉水里淹死,可以被火烧死。也就是说,水与火对于人类而言,并不全是好的,而是有副作用的。

仁是人的爱这种情感。对于老百姓来说,仁可以有三种,一种是统治者的仁政;一种是他人的仁言仁行;一种是自己内心的仁。老百姓需要统治者的仁政,这样的话,老百姓的日子会好过一些。老百姓需要其他人行仁,这样的话,自己可以从中受益。老百姓需要自己内心有仁,这样的话,自己的心灵会得到安宁。所以,老百姓需要仁。

孔子将老百姓对仁的需要与对水火的需要相比较,认为相对于水与火而言,老百姓更需要仁。也就是说,老百姓更需要别人对他好,更需要内心安宁。并且,孔子认为,仁这种东西,不像水与火一样,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有害的一面。仁没有副作用,没有害处,实行仁,不会让人失去生命。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杀身成仁”不就是一个让人失去生命的例子吗?当一个人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重大利益,为了维护仁这一个崇高价值,需要作出生死抉择。如果他为了实践仁,而选择了死,就称为杀身成仁。笔者认为,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中没有“杀身成仁”这一内容。杀身成仁,是后世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选择。因此,可以认为,仁也是有副作用的,仁也会吞噬人的生命。当然,这种副作用,这种吞噬,很多情况下,对于本人来说,是自愿的。

    【笔者译】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超过对水与火的需要。水与火有有害的一面,我看见过进入水或者火而死的人,但仁没有有害的一面,我没见过因为实践‘仁’而死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