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5-28 08:21:26)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天下

周王室

聪明才智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得天下守天下的道理。这里,孔子一连用了十一个“之”字,却始终不肯明确点出他说的是什么,让读者像猜谜一样,如坠云雾之中。“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认为,孔子说的是治民之道,有人认为,孔子说的是民,有人认为,孔子说的是国家(诸侯国),有人认为孔子说的是整个天下。因此,关于本章解释历来争议很大。是什么让孔子如此避讳、如此谨慎?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见,孔子并不怎么惧怕乱臣贼子,对于所有的臣,孔子并不避讳。读遍《论语》,可以发现,孔子评价过许多诸侯、许多名人,对于诸侯名士,孔子也不避讳。孔子避讳什么呢?笔者认为,孔子避讳的是整个天下,是周天子,是周王室。我们可以看一看各种文献中记载的孔子言论,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孔子极少谈论周天子、周王室,即使谈论,也很隐蔽,从不明确点出,更是从不批评周天子、周王室。为什么?大概与当时的法律有关,周天子、周王室是不能谈论、更不能批评的。再者,与儒家的教育理念有关。在儒家看来,天子是不会有错的,天子是不能批评的。古代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批评的,只能是上一朝代及以上的天子、王室,本朝是不允许的。如果流露出不满,可能是要进监狱、掉脑袋的。所以,孔子才说得像猜谜一样。正因为儒家从不批评天子,儒家才得到了天子的厚爱。当然,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孔子曾经批评过周天子,但后人在整理他的言论时,把这些明显的批评删除了,只保留了非常隐晦的些许内容,比如本章。

下面,笔者具体分析一下各个“之”的意思。先说知及之。知,指的是聪明才智;及,指的是触及、达到某个水平、某个高度。之,指的应该是天下。综合起来,知及之的意思是聪明才智达到了得天下、治天下的水平。再说仁不能守之。仁,指心中的仁爱。守,指守护。之,指的也是天下。综合起来,仁不能守之的意思是心中的仁爱不能保持在守护天下需要的高度。再说虽得之,必失之。之,指的是天下。意思是,虽然得到了天下,也一定会失去它,就是守不住。再说不庄以莅之。庄,指的是态度庄重,不随意。莅,指的是莅临,走到中间。之,指的应该是民,老百姓。综合起来,本句的意思是不以庄重正式的态度走到老百姓中间,显示其亲民的形象。最后说动之不以礼。动,指动用、使用。这里的“之”,指的也是民,老百姓。礼,指的是法律礼节。综合起来,本句的意思是动用老百姓时,不按照法律和礼节的规定。

从全章来看,笔者发现,孔子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就是无论得天下,还是守天下,第一位的要素是聪明才智,仁是第二位的。这一意思,与后世儒家强调的仁是得天下、守天下的第一位要素的观念明显不同。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君主要像狐狸一样狡猾,要像狮子一样凶猛。狡猾,说的就是聪明才智。仅仅宅心仁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足够聪明。当然,孔子也强调,守天下必须用仁,没有仁,即使靠聪明才智得到了天下,也会很快失去。仁虽然是第二位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笔者译】孔子说:“作为天子,聪明才智达到了得天下、守天下的水平,心中的仁爱却不能保持在得天下、守天下需要的水平,即使得到了天下,也一定会失去。聪明才智达到了得天下、守天下的水平,心中的仁爱也能保持在得天下、守天下需要的水平,如果不以一种庄重正式的态度走到老百姓中间,与老百姓亲近,老百姓就不会发自内心地敬重他。聪明才智达到了得天下、守天下的水平,心中的仁爱也能保持在得天下、守天下需要的水平,还能以一种庄重正式的态度走到老百姓中间,与老百姓亲近,如果动用老百姓的时候不依据法律与礼节,他的治国方式也是不完善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