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5-27 08:12:05)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治国安邦之道耕田种地受冻挨饿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儒家弟子学习的目的。孔子所说的君子,只限一小部分人。这部分人在社会分工中,不是从事耕田种地这个职业的,而是从事治理国家这个职业的。这里说出了儒家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就是做统治者的帮手,帮着统治者治理国家。从事这个职业,可以得到禄。禄是什么?就是统治者给自己的帮手发的工资薪酬。儒家弟子为了得到禄,就得谋道。这个道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治国安邦之道,而不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是做学问。如果说做人做事的道理、做学问也包括在内的话,那么,做人做事的道理、做的学问也必然是有益于治国安邦的道理、学问。统治者是不会给单纯做学问、讲授做人做事道理的人发薪酬的。
既然统治者有需要,就需要有人去满足这个需要。儒家就看中了这一点,就找准了这个社会角色。这里的君子,与道德高尚与否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学习儒家思想的各位弟子们。这些人帮着统治者治理国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谋生,就是为了得到禄。至于后世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是儒家弟子的目的之一,且这一目的仅属于少数人。对大多数儒家弟子而言,得到禄才是其主要目的。
本章反映出孔子的一个观点,重脑力,重治国之道,轻体力,轻耕田劳作。也就是后人所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如果人们都去学习治国安邦之道,都去帮着统治者治理国家,都去做食肉者,也不行。没有人耕田,没有人种地,粮食从哪里来?人们吃什么?但是,孔子认为,不管谁去种地,君子不应该去种地,谁愿种地谁去种,君子的使命是帮着统治者治国理政。君子只要谋划好治国安邦之道就行,不应该整天去谋划吃饭问题。而且,孔子明确指出,君子只要研究好了治国安邦之道,是可以得到禄的,是可以解决吃饭问题的,不需要自己去种地。即使种地的人,也免不了会受冻挨饿的,反倒不如俸禄来得可靠、稳妥。所以,各位儒家弟子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读书、研习治国安邦之道,要比耕田种地重要、可靠。
按照当代情况,孔子这一观念是不合时宜的。人人生而平等,各种职业也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公务员,还是种地的农民,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吃饭问题非常重要,其重要性并不比治理国家差到哪里去。切不可空谈道德,空谈学问,空谈治国,忽视了吃饭问题,忽视了谋生问题。当然,现在的耕田种地,与古代的耕田种地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的耕田种地,已逐渐转化为一种职业,其生产的粮食是为了社会交换,是为了全社会的需要,自己吃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有些地方有些人仍然认为,读书、研习治国安邦之道,要比耕田种地重要、可靠。可见,儒家的这一观念影响有多么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