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5-26 11:26:15)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思考时间知识储备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思考的认识。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点之一。人类因为会思考而成为万物的主宰。 当然,人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不会思考。什么意思呢?思考具有独立性,不具有独立性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想想那些人云亦云的人,是不是不会独立地思考呢?
笔者认为,独立思考,有三方面决定因素:一是发达的大脑;二是足够的知识储备;三是足够的时间。这三者缺一不可。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发达的大脑,知识学得再多,时间有的是,也不会思考出什么重大的成果。原因很简单,你的大脑想不到那些东西,也就思考不出来什么。所以,人的聪明程度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如果有一个发达的大脑,但是,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即使时间再充裕,也只能在现有的知识层面上想来想去,不会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成果。原因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人的知识储备决定着思考的层次;如果有一个发达的大脑,也有丰富的知识诸备,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也不会有什么思考结果。原因很简单,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你不会思考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当然,并非思考的时间越多越好。孔子就告诉人们,整天不吃饭、不睡觉,把所有时间都用来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新东西来。
所以,笔者认为,孔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这样的:思考的作用不是思考的时间多少所决定的。就一个人来说,他的智力是天赋的,决定他的思考的因素就只剩下两个,一是知识量,二是思考时间。如果在现有知识量的基础上,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思考就会达到极限,再也想不出新东西来了,这时候,即使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他需要的是学习,需要学习新知识,以便在新的更多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新的更高层次的思考。
有一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王阳明为了实行朱熹的教导,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的理。他专心致志地“格”竹子这个“物”,格了七天七夜,什么也没有发现,人也累病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一味地思考、一味地冥思苦想产生不了什么有益的结果。
此外,从孔子的教导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思考很重要,但思考的作用是有限的。思考有多么重要,无数大人物作过无数评价,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它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这个人的存在,意味着这个人是一个平庸的人还是一个伟大的人,意味着这个人的价值,意味着这个人在人类历史的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思考如此重要,就把思考看作是万能的。实际上,思考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思考出所有的答案。它能做的,就是把一个人大脑的发达程度发挥到极致,把一个人现有的知识储备运用到极致。它必须与学习相配合,必须得到充足的时间保障。只要思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只要那颗聪明的头颅没有被浪费,就可以了。
【笔者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把所有时间都用来思考,都用来冥思苦想,却没有思考出什么有用的结果,光思考是没有用处的,不如把一部分时间用在学习新知识上,这样产生的结果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