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5-21 08:09:03)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厌恶喜欢考察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如何看待老百姓的意见。正常情况下,老百姓对一个人的看法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这个人好,一种认为这个人不好。如果认为这个人不好,大部分人会厌恶他,但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不厌恶他;如果认为这个人好,大部分人会喜欢他,但也有很少一部分不喜欢他。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利益也不同,对同一个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
假如出现本章所说的这种情况,人们都厌恶某个人,却没有不厌恶他的,或者人们都喜欢某个人,却没有不喜欢他的,这就不正常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人们被欺骗了,二是人们被威胁了。当人们被欺骗的时候,他们分不清是非曲直,只是跟着舆论走,有一句话叫“众口铄金”,就是这种情况了;当人们被威胁的时候,他们不敢发表不同意见,人家叫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总之,就是人们不能自由表达他们的真实意志。所以,孔子告诉人们,如果出现人们都厌恶某个人或者都喜欢某个人的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认真进行考察。此时,真相往往被掩盖了。如果不加审查,就会辨不清真实情况。
有人说,会不会有这样的人,人们都厌恶他,或者人们都喜欢他?笔者认为,都遭人厌恶的人不可能有,举个例子,比如商纣王,比如秦桧,等等。这些人遭人厌恶,都是在他们过世以后,成为历史了,被人们所唾弃。在他们生前,也是有人厌恶他们,有人不厌恶他们。连这样的人,都有人不厌恶他们,怎么可能会有一个被所有人厌恶的人呢?都受人喜欢的人也不可能有,举个例子,比如周武王,比如孔子,等等。周武王是圣王,伯夷、叔齐就不喜欢他,孔子是圣人,他生前有多少人不喜欢他,就不用说了。连这样的人,都有人不喜欢他们,怎么可能会有一个被所有人喜欢的人呢?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决策者,当出现不正常情况的时候,就要用脑子想一想,要理性地思考一下,不要情绪一激动,也跟着人云亦云了。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人云亦云,也就罢了,因为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可是,你不是普通老百姓,你要作出决策的,你要用人选人去做大事的,就不能人云亦云了,就一定要认真进行考察,透过眼前的迷雾,看清真相后,再作决定。
【笔者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进行认真考察,要考察清楚为什么大家都厌恶他,然后再决定你的态度;一个人,如果大家都喜欢他,一定要进行认真考察,要考察清楚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他,然后再决定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