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5-11 08:05:38)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在乎名声淡泊名利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很在乎名声。淡泊名利,是一种价值观。但是,这种价值观不是出自孔子。孔子对利可以做到淡泊,但对名却做不到。其实,名声并非不可以要,不可以追求。只要实至名归,该要就要。就像利一样,正当的利益,该要就要。
假设人们只在乎利,只追求利,不在乎名,不追求名,反倒不是一件好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说明,人们特别是那些坏人,还是很在乎名声的。人们可以利用名声,迫使坏人学好,迫使坏人做好事。
名声虽好,但要名实相符,不要虚名、假名。如果没做什么伟大的事业,没取得巨大的成功,却被贯以虚假的名声,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名声,不该要,也不能要。
要追求扬名于后世,不要只追求扬名于当世。在当世扬名,古代的统治者可以很容易做到。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让人们去歌颂他,赞美他,但是,这样的人一旦下了台或去世了,人们马上就会忘记他。他的名声很快就被湮没,或者留下了坏名声。原因很简单,他没干出值得称颂的业绩。只有扬名于后世的名声,才是真名声。场名于当世的名声是虚名声。虚名声是否能成为真名声,要看时间的沉淀。
李泽厚为了回避孔子在乎名声这一事实,把本章译为了“君子憎恶这个黑暗世界,名称不符合实际。”笔者觉得没有必要。孔子在乎名声,并不能否定孔子的伟大。而且,这个翻译没有多大意义。显然,不可能因为名称不符合实际,就说这个世界是黑暗世界,就说君子憎恶这个世界。
【笔者译】孔子说:“君子耿耿于怀的是,到自己去世的时候,依然没有得到与自己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相称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