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4-29 08:09:32)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好色

好德

唯才是举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德的重视。孔子的这句话,与子罕第九的第18章(9.18)基本相同,只多了“已矣乎”三个字。笔者把该注解的第一段搬过来。原文是:“本章讲的是道德说起来重要,喜欢起来次要。孔子周游列国,阅人无数,但没有发现从骨子里喜爱道德的人。一说起来,大家都认为道德很重要,都表示自己喜爱道德,愿意用道德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真到了具体事情上,到了欲望面前,道德就往往靠边站了。当然,许多情况下,人们还是遵从道德的要求,但是人们最终选择道德,不是因为自己喜爱道德,而是畏惧道德的力量,畏惧社会舆论。真正因喜爱道德而遵从道德的人,非常少;喜爱道德达到像喜爱女色那样程度的人,没有。即使像颜渊这样的圣贤,包括孔子本人,虽然喜爱道德达到较高的程度,但也达不到像喜爱女色那样的程度。”

其他的注解,笔者就不一一搬过来了。读者如有兴趣,请到9.18查看。

解读到这里,笔者又对本章的内容产生了新认识。下面简单多说几句。

一是本章反映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孔子希望人们像喜爱女色一样喜爱道德。喜爱女色是人的本性,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根深蒂固的。喜爱道德要达到喜爱女色的程度,可见,孔子对道德的推崇。在孔子看来,德是最重要的,与才能相比,德要排在前面。宁肯不要才能,也不能没有道德。这与后世“没什么也不能没有才能”形成鲜明地对比。笔者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的主张,就是“唯德是举”,其另一面就是曹操的主张——“唯才是举”。到底哪个正确呢?都有道理,最好是德才兼备。这个词我们听起来很耳熟,因为现代的人才选拔中经常使用。难道只有我们聪明,知道要德才兼备?孔子、曹操都是傻子?显然不是。孔子与曹操心里都很清楚,最好的德与最好的才不可能同时得到。如果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去挑选,最大可能选出来的是庸才,才能一般,道德也一般。选人才只能顾一头。正常时期,要以德为先,兼顾才能。这种时期,社会比较稳定,才能大点小点,无关紧要;但非常时期,就另当别论。这种时期需要的是人的才能。只要自己能够掌控所用之人,即使这个人有道德缺陷,也是可以用的。因为胜利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二是本章暗含着这样一种意思,就是所有人都是好色的。细细品味孔子这句话,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从圣人到君子,从精英到百姓,所有人都好色。当然,小孩子除外,因为他们还没长大,不懂色不色的问题。这些人群中出现一些色鬼淫棍,也就是正常的了。其实,好色不要紧,关键是不能乱。如果乱好色,就成为色鬼淫棍了;如果不乱好色,就会成为君子圣贤。所以,一定要把人的这种本性控制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笔者译】孔子说:“完了啊,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喜爱道德能够达到像喜爱美貌的女性那样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