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3-16 08:15:08)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欺诈不守信用仁爱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如何做一个聪明又仁爱的人。朱熹《论语集注》:逆,未至而迎之也。亿,未见而意之也。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抑,反语辞。言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
根据朱熹的解释,李泽厚的翻译是: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预先估计别人对我不信任,但临事却能感觉到,这不就是有贤德吗?杨伯峻的翻译是: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吧!
笔者对李泽厚的翻译有点疑问:临事能感觉到别人的欺诈和不信任,能称为先觉吗?假如可以的话,先觉应该指的是事情快要来临的时候。那么,事情快要来临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他是怎么感觉到的呢?没有任何认识,没有任何怀疑,没有任何估计,他怎么能感觉到呢?
笔者对杨伯峻的翻译也提一条疑问:如何能及早发觉别人的欺诈与不诚实?一定是对此已有认识,已有警惕心。所以,不可能不预先怀疑别人,不可能不事先猜测别人。
两位先生的解释存在以上矛盾和疑问,原因在于他们都以朱熹的注解为根据。笔者认为,朱熹的注解存在可以商榷之处。逆是什么意思?向着相反的方向,反着来,称为逆,朱熹却解释为未至而迎之也。忆是什么意思?记忆,想着,称为忆,朱熹却解释为未见而意之也。我们不妨把朱熹的注解放在一边,再来看看本章的意思。逆诈是什么意思?他来欺诈你,被你识破了,你又做一个套,顺便去欺诈他。忆不信是什么意思?总是记着人家不守信用的事情,总是抓住人家的小辫子不放。不逆诈就是不对试图欺诈你的人进行欺诈;不忆不信就是不在头脑中总是记着别人不守信用的事情。这两点说的是人的仁爱。至于先觉,意思就是能够事先察觉别人的欺诈和不守信用,说的是人的聪明。既聪明又仁爱,就是贤的本意。
总起来说,本章蕴含着三层意思:一是要以仁爱之心待人。一个人来骗你,你虽然识破,但不要再顺势去骗他。这说明你不与他一般见识,你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好人,你与他不是一样的人。二是要平等对待曾经不守信用的人,给予充分信任。不要因为他曾经不守信用而歧视他,不要抓住人家的一点过错而念念不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信任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三是虽然要以仁爱之心待人,但并非要做一个傻子,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是要了然于胸,心知肚明,妥善应对。
【笔者译】孔子说:“不对试图欺诈你的人进行欺诈,不在头脑中总是记着别人不守信用的事情,或许还能够事先察觉别人的欺诈和不守信用,这样的人,既聪明又仁爱,称得上是贤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