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2-22 08:07:29)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臧武仲评议乱臣贼子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一位鲁国重臣的评议。朱熹《论语集注》:防,地名,武仲所封邑也。要,有挟而求也。武仲得罪奔邾,自邾如防,使请立后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请,则将据邑反叛,是要君也。
按照朱熹的解释,这位臧武仲对君主不忠,竟敢要挟君主,应该是一位乱臣贼子。即使不是,也已经接近了。
在14.12章中,孔子把“臧武仲之知”作为正面的东西来进行点评、描写,让大家去学习。也就是说,孔子让大家学习一位乱臣贼子的知。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人们能不能学习坏人的长处?比如,汪精卫是一个大汉奸,一个坏人,同时,他也不是等闲之辈,有他的长处。人们能学习他的长处吗?
笔者认为,坏人是不能作为正面学习的榜样的。即使他有长处,也不能提倡大家去向他学习。这不仅是笔者的看法,也是社会上的普遍看法。
从论语全篇来看,孔子也从来不把乱臣贼子作为正面人物来进行描写,让大家去学习。难道唯独臧武仲例外?
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即要么臧武仲不是一个乱臣贼子,要么孔子号召人们向乱臣贼子学习。
笔者觉得,孔子是不会让大家向一个乱臣贼子学习的。既然孔子把臧武仲作为一个正面人物推出来,就说明这个人物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朱熹的解释需要斟酌。
笔者认为,鲁国的权力是掌握在权臣手中,不是掌握在鲁国国君手中。臧武仲提要求,提条件,是向权臣提出,不是向鲁君提出。所以,不能说他对鲁君不忠。有人说他向权臣提条件,只与权臣打交道,不理会国君,是不要国君了。孔子表示,他不相信臧武仲会那样做。
【笔者译】孔子说:“臧武仲以交回防城为条件,要求鲁国的当权者给自己的后代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有人说,臧武仲此举是不要鲁国的国君了,我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