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2-10 08:11:09)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道德教化贫穷解决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关注道德教化,却不怎么关注贫穷问题的解决。什么是贫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等等。按照本章的说法,贫穷的人应该是有好多怨言。为什么有好多怨言呢?就是因为太穷了。孔子想教导他们不要有怨言,他们也不听。为什么?这是社会的基本规律,人性使然。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因为贫穷,他们时时刻刻想的是如何生存,如何吃饭。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就要埋怨,就要发牢骚,所以才难以进行道德教化。
孔子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希望贫穷的人们要像颜回一样,虽然穷,却很快乐,穷得瑟,穷开心。也就是说,要安于现状,安于贫困,别有想法。他觉得,既然颜回能做到,其他人也应该能够做到。他没有想到,世间只有一个颜回,其他人不是颜回。
为什么孔子要这么做?是他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吗?笔者认为,孔子是为了满足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当时的统治者觉得,老百姓再穷,也不能有怨言,也不能有不满。如果有怨言,有不满,就是对统治者不满意。所以,一定要让老百姓没有怨言。
人们穷得吃不上饭了,还得没有怨言。这个要求,实在太过分了。当孔子试着这样做的时候,就发现很难达到目的。因此,才有“贫而无怨难”的感叹。
所以,作为社会的精英,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使人们脱离贫穷,走向富裕。当人们富裕起来以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就会比较容易了。孔子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富而无骄易”的说法。也就是说,贫穷时的问题是多怨言,富裕时的问题是骄横跋扈。两种状况下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解决起来,还是富裕时的问题好解决。
像管仲一样的政治家,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锐意改革,富国强兵,成就了一番事业。孔子虽然也有所领悟,但仍然拘泥于道德教化本身,没有把注意力放到解决贫穷问题上,自然收效甚微。
【笔者译】孔子说:“想让贫穷的人没有怨言,很难做到;想让富裕的人不骄横跋扈,比较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