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德行才能天下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德行对于争夺天下的重要性。按照南宫适的意思,羿是因为善于射箭才不得好死,奡是因为善于驾驶船只才不得好死。禹和稷是因为亲自耕田种地才分别得到了天下。也就是说,军事才能比不上经济才能,经济才能是得到天下的主要因素。而根据孔子的意思,经济才能是德行,德行才是得到天下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南宫适的解释并不妥当,孔子把经济才能看成德行更是无稽之谈。
首先,经济才能是不是得到天下的主要因素,要看处于什么时期。看一看二十五史,除了尧舜禹曾经实行过禅让制以外,哪一个朝代的更迭不是依靠武力?秦汉也好,隋唐也罢,还有宋元明清,等等,武力才是主要因素,经济才能、德行只是辅助因素。南宫适说军事才能不如经济才能,武力不如德行,是站不住脚的。至于南宫适这里谈的这几件事,可以这样来解释:羿是因为没得好死,人们才说他的死是他的射箭才能导致的;奡是因为没得好死,人们才说他的死是他的驾船本领导致的;禹和稷是因为得到了天下,人们才说他们得到天下是他们亲自耕田种地得来的。历史从来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羿和奡下场很好,人们就会夸耀他们的本领。如果禹和稷没有得到天下,人们就不会说他们耕田种地的事情。
如果按照孔子的说法,经济才能是德行的话,禹和稷是因为得到了天下,人们才说他们得到天下是他们德行美好的结果。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天下,就没有人去称赞他们的德行。其实,禹的天下是舜禅让给他的。舜禅让天下给禹,并不是因为禹亲自耕田种地这一件事,而是因为禹的治国才能和美好德行。这一点才说明了德行的重要性。不过,德行只适用于尧舜禹的禅让制,超出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稷是周的始祖,带领大家耕田种地,并没有得到天下。只是过了八九代,到了周武王时代,通过武力伐纣,才得到了天下。这与稷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硬说有关系,那就算有九牛一毛的关系吧。
至于一个朝代内部的政权交替,大多以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进行。上一辈选择接班人,标准是德才兼备,德行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孔子所说的因德行得天下才算是有了一些根据,但是,完全说因德行而得天下仍然是不充分的。才能是得到天下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这种情况基本都处于和平时期,经济才能的份量有可能重于军事才能。这时,南宫适说的军事才能不如经济才能、武力不如德行才有可能站住脚。
其次,我始终不明白,孔子怎么会把耕田种地作为德行呢?稷教会人们种植庄稼,这是一种经济才能,与射箭、驾船一样,属于德才兼备中的才。只不过,射箭、驾船是军事才能。在古代,种庄稼是解决民生的根本之策。和平时期,谁解决了吃饭问题,谁就会得到更多人的拥护。经济才能重于军事才能是可能的。所以,耕田种地自然比射箭、驾船重要的多。但是,这也只能说明耕田种地是一种才能。孔子为了突出自己强调的德行的重要性,完全不顾耕田种地的性质,直接把才能说成德行,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再次,孔子仅仅因为南宫适说了这几句话,就把君子的桂冠扣在他的头上,说明君子的桂冠太不值钱了。论语许多篇幅谈君子,告诉人们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对君子的要求五花八门,标准众多,但说到底,都是虚的。说来说去,不管你干多少,都不如孔子老先生一句话。他说你是君子,你就是君子,其他的各种标准都不需要了。这样的君子称号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