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1-25 08:15:11)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文化变迁

近仁

迟钝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四种品德。朱熹《论语集注》:程子曰:“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杨氏曰:“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李泽厚认为,刚是刚强;毅是坚韧;质是朴实;讷是寡言。

笔者认为,朱熹等人将“木”解释为质朴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木”,其本意是一副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将“讷”解释为迟钝,倒是符合孔子的本意。但是,李泽厚却将“讷”解释为寡言,改变了孔子的本意。为什么要将“木”解释为质朴、将“讷”解释为寡言呢?笔者推断,这些后世儒家认为,孔子既然将“木”、“讷”列入四德之中,就应该是正面的意思。可是,“木”、“讷”用来形容人,其本意却不是正面的意思,这样一来就说不过去。所以,后人在解释“木”、“讷”时,就弃其本意,选择了符合正面意思的解释,为的是能够把孔子的话说圆了。

这里揭示出一个古今文化变迁的现象。在孔子那个时代,孔子就认为“木”、“讷”就是对人的正面描述,所以,孔子及其弟子就用了“木”、“讷”,没有用其他。后来,人们对“木”、“讷”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再用“木”、“讷”,就成了反面描述。“刚”、“毅”就没有这一情况。因此,在读古文时,需要辨别这一文化变迁现象,才能理解古人的原意。

以上说法是建立在孔子说的话是正确的基础之上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孔子说的话是错误的。圣人怎么能说错呢?圣人也有说错的时候。本句就是例证。后世儒家在翻译时,总是把本章的话圆过来说,目的就是不动声色地修正孔子的错误。

何谓“近仁”?孔子不仅创立的“仁”,而且创立了“近仁”。笔者认为,近仁,指的是除了仁以外的其他品德,不是仅仅指这里的四种品德。确切地说,能够称为近仁的,应该是所有价值中那些正面的价值,所有德性中那些具有褒义的内容。孔子为什么要创立“近仁”呢?应该是,孔子感觉到了仁的难度,要求人们都去追求仁,不够现实。做到近仁,难度会小一些,也有利于仁的实现。

【笔者译】孔子说:“刚强,果敢,像木头一样有些呆,反应慢有些迟钝,这四种德性虽说不是仁爱,但却接近我所说的仁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