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1-02 14:33:32)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教化经济富裕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作为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教化民众,让民众服从自己的统治。至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他并不真正关心。儒家思想就是顺着这样的思路构建的。所以,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儒家思想只关心教化民众,不关心经济发展。但是,孔子在这里改变了儒家思想的传统思路,把发展经济、富裕民众放在了首位。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突破。
发展经济与教化民众,哪个优先?看似简单,却一点也不简单。这涉及到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涉及到国富民强。路走对了,一顺百顺;路走错了,寸步难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孔子提出的这一思路很有远见。孔子自己很明白,不发展经济,空谈教化是没有用的。不管什么时候,对于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教化民众是第二位的。先发展经济,经济上去了,再考虑如何教化民众。经济上不去,教化民众就谈不上,想教化也教化不了。老百姓光想着填饱肚子,哪里有闲心听你谈德谈仁。
孔子的这一论断,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明显不同于后世儒家。后世儒家把教化民众放在首位,一点不关心经济发展。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明证。他们没有继承、发扬孔子的这一论断,倒是把教化民众推到了极致,只强调民众要绝对忠诚于统治者,却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孔子虽然提出发展经济优先,教化民众其次,但是,孔子的理论还是围绕着教化而构建,并没有提出发展经济的具体理论。经济如何发展?民众如何富裕?孔子没讲。为什么没讲?一是孔子不懂经济;二是孔子不真正关心经济。孔子与管仲、商鞅等人的区别就在于孔子真正关心的是道德教化,而管仲、商鞅等人真正关心的是富国强兵。
当然,不可能等着经济发展到很发达的程度,再来讲教化。当经济发展到解决温饱以后,就可以与教化民众同步进行、互相策应。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