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28 08:15:27)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读书人社会定位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读书人的社会定位。稼,指种庄稼;圃,指种菜。小人,这里指老百姓,不是道德低下的意思。上,指统治者。按照原文的本意,统治者重视礼节,老百姓没有敢不恭敬的。既然老百姓这么害怕统治者,为什么还要背着孩子前来投靠呢?可见,“莫敢”二字不能这么翻译。笔者认为,“民莫敢不敬”应该译为老百姓没有一个人会不敬重他。相应地,“民莫敢不服”应该译为老百姓没有一个人会不服气他;“民莫敢不用情”应该译为老百姓没有一个人会不用真心爱戴他。
读书人为什么要读书?按照儒家的主张——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是为了出仕而读书。仕是什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社会阶层,是帮着统治者管理老百姓的人。孔子认为,读书人的任务就是学习管理老百姓的本领,其他的知识本领不是读书人学习的任务。礼、义、信之类就属于管理才能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读书人,你学这些东西就行了,不要学怎么种庄稼、怎么种菜、怎么发展生产。由此可见,孔子只重视统治人民,只重视从精神上驾驭人民,不重视率领人民发家致富、发展经济,不重视如何领导人民向前进。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读书观。必须加以改变。读书人要学知识,但知识绝不限于管理老百姓的那些内容。读书人应该学习一切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知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管理阶层是社会必需的,但是,管理阶层不仅仅是管着老百姓的阶层,不仅仅是吃老百姓的阶层,还应该是领着老百姓发展生产、创造财富的精英阶层。这一定位必须明确。孔子对读书人的社会定位已经过时了。
这里还反映出孔子的阶层观。他认为,人是分等级的,人们从事的职业不同,所处的社会阶层也不同,所在的社会等级也不同。阶层与阶层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与我们现在的观念完全相反。当今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孔子鄙视种庄稼、种菜的农民,是明显不对的。
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确实是不公平的。虽然我们主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不平等时时处处存在着,高低贵贱也时时处处存在着。孔子的观点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我们要学着习惯这个世界。当然,在学着习惯它时,要想办法改变它,让它变的公平一点。尽管每一次努力可能都是枉然,但我们不要放弃。只要有梦想,现实迟早会被我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