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25 10:44:21)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完人瑕疵小错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笔者注】本章讲的也是从政的经验。宰,先秦时代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第一句的意思是,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个官,因此,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事。孔子也没做过宰这个官职。然而,孔子做过其他官职。就官职本身来说,其内在的道理是一样的。孔子根据自己做官的经验提出了建议:先抓各级官吏。怎么抓?赦小过,举贤才。李泽厚先生译为,首先注意干部,不计较小过错,提拔优秀人才。这里,出现了孔子的人才观。即孔子认为,只要是优秀人才,有真才实学,可以不计较他平常犯的各种小错误,而加以提拔任用。这一人才观,可以称为“赦小过”人才观,与后世的“零瑕疵”人才观形成鲜明对比。所谓“零瑕疵”人才观,是指选拔人才时,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完人,才能选拔任用,有一点小错误也不行。
笔者认为,孔子的“赦小过”人才观比较科学、比较务实。这一观点是建立在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的推定之上的。应该说,这一推定是科学的、正确的。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不犯一点错误。所谓的完人是不存在的。只有没有调查过的完人,没有调查后的完人。要用人,就不能计较他犯的各种小错误。当然,犯大错误肯定不行。大过与小过的分界线,一般应以法律规定为界。不过,法律不能规定的密如凝脂,不给人留下一点自由活动的空间。“零瑕疵”人才观,说起来好听,让人高兴,让人提气,但是,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实践中难以做到,而且会因此而失去大批优秀人才。提拔上去的都是懦弱无能之辈。这样的用人导向,会让人无所事事,什么也不敢干。即使有人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了,接近完人,零瑕疵,他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为,他这也不敢干,那也不能干,畏首畏尾,没有一点闯劲,即使任命他担任重要职务,他也承担不起来。
本章第二段出现了孔子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即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意思是,提拔你所知道的优秀人才,你不知道的那些优秀人才也会自己主动站出来。笔者认为,孔子的这一方法非常原始落后。一是,按照孔子的办法,你提拔的优秀人才,都是你的亲信,不是你亲信的人,一看你的选拔方法,马上就离去了。因为,他不是你的亲信,你不了解他,你们之间也没有亲密的关系,你不可能会用他。所以,用这个办法选拔不出多少优秀人才。二是,你所知道的优秀人才数量有限,因为你的社交圈子有限,能够与你交往的人不多。依靠这种平常的私人交往来识别人才的方法,早已落伍。连后世的科举制度也不如,更不用说现在的选举制度了。所以,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方法早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有些情况下可以用一用,也不能作为主要方法。
选拔优秀人才,需要建立起科学严谨的选人用人制度。现代科技高度发达,想了解一个人的才能、智慧、缺点、错误,应该说难度不大。制定选人用人制度,将科技手段运用其中,用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来保证质量,是可以做到的。选拔优秀人才,既需要考虑感情因素,也需要舍弃感情因素。与你有感情的人,你想提拔他,如果他确实是个人才,可以;与你没有感情的人,如果他确实是个人才,即使你不想提拔他,也得提拔。因为,你是为国家选人才,不是为你自己选人才。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