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18 08:32:10)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名声浪得虚名实至名归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追求名声要追求实至名归,不要追求浪得虚名。孔子在前文讲过多次关于利益的事情,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利益可以要,什么样的利益不能要,告诫人们不要片面地追求利益,但是,没有讲过关于追求名声的事情。名声与利益是普通人的两种价值追求。对于读书人来说,利益可以不追求,但名声不能不关注。如果二者都不追求、不关注,那么追求什么,关注什么呢?
朱熹《论语集注》程子曰:“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朱熹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求做学问的人不要追求名声。如果为了追求名声而学习,就学不到真东西。这里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为什么学习?不为名,不为利,学习这些东西干什么?按照朱熹的解释,读书人学仁义礼智信,学三纲五常,是为了完善自己,是为了教育他人。名利是身外之物,不是学习的目的。但是,与朱熹等人愿望相反的是,绝大部分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名利,或者二者择一。
这些人的选择错了吗?笔者认为,从孔子的意思来看,为了名声而学习,并没有错。孔子反对的是追求虚名,提倡的是追求实至名归。如果你确实取得了成就,因而有了名声,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名声是真的。追求这样的名声,不仅不反对,而且要大力提倡。这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你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却靠伪装取得了名声,这是应当反对的。这样的名声是虚的、假的。追求这样的名声,不仅要反对,而且要大力批判。这无异于激励更多的人弄虚作假,欺骗他人。朱熹完全否定了追求名声,与孔子的本意不符。
另外,名与利,与学习纠缠在一起,是难以分辨清楚的。既然绝大部分人都追求名与利,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反对甚至排斥。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找出应对的方法。根据前文孔子的意思,不仅实至名归的名声可以去追求,而且,符合正义与法律的名声也可以去追求。这与追求符合正义与法律的利益是一个道理。当然,如果有人能做到不追求名与利,只追求做学问,我们也鼓励。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笔者译】子张问孔子,读书人如何才能做到“有所成就”?孔子说:“你所谓‘有所成就’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国家层面一定会听到他的名声,在宗族大家庭内部也一定会听到他的名声。”孔子说:“你说的是‘浪得虚名’,不是‘有所成就’。所谓‘有所成就’,说的是养成内心正直且追求正义的品格,能够注意观察别人的言语、面色,常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人,在国家层面一定‘有所成就’,在宗族大家庭内部也一定‘有所成就’。所谓‘浪得虚名’,说的是表面上看上去有爱心、很忠厚,像有所成就一样,实际上却是通过见不得人的手段取得的或者用虚假手段骗来的。这样的人,在国家层面一定是‘浪得虚名’,在宗族大家庭内部也一定是‘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