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玉于斯--张伟
玉于斯--张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92
  • 关注人气:1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20 08:52:03)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人性

调控

标准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人性调控的三种情况。一般而言,人们做事时是利益放在第一位,出力放在第二位,不管自己出没出力,先把利益得起来再说。看问题,先看到别人的不好,自己的不好或者看不见,或者看见也不说。当自己不高兴而发怒时,不计后果,不计代价,造成的后果不仅害了自己,也连累了亲人。前两种说的是人的自私性,后一种说的是人的情感。这三种情况,都是人性中非理性的东西,需要用人的理性进行调控。理性是人性中的神圣成分,高于人性的其他成分。调控人性,虽然会令人感到不快乐,甚至痛苦,但是,却是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需的。以个体的不快乐,换取整体的利益,是人类社会对总功利性进行衡量的结果,是理性的必然。

孔子在本章提出了三种人性调控的标准,与其他章节一起,一笔一笔地把人性调控体系建立起来。孔子的理论对归对,但是终其一生,一直未得到权力的认可与支持。孔子不是上帝,不是以上帝的权威而让人们接受他的理论。上帝是无用的,人们不需要上帝。孔子是想通过其理论的正确性、适用性而让统治者接受,从而确立其主导地位。但是,这只是孔子的一厢情愿。孔子的道德说教在没有得到权力的认可与支持之前,始终无法占据统治地位。尼采说,单靠道德本身,无法建起道德统治的大厦。真正实现道德统治的,不是道德本身,而是权力。

从道德是哲学的一个领域来看,尼采的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观点非常相似。苏格拉底说:“除非哲学家们在自己的国家当上国王,或者现在被称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充分真正地渴望得到智慧,就是说,除非政权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并且现在那许多目标不同、各行其是的人中的许多人被迫不再这样做,否则国家就不会摆脱灾难。”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政权要与哲学结合在一起,政权需要哲学,哲学也需要政权。即使不是哲学家当国王,也是当了国王的统治者需要哲学、学习哲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至今,政权一直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说明。尼采与苏格拉底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从论语全文看来,孔子一直忙于完善自己的理论、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理论,却没有研究如何将自己的理论与权力结合在一起。所以,直到汉代,儒家才被权力所接受,儒家的道德才与权力相结合。其实,这个过程本来可以大大缩短的。由此,给后世提供了一个教训,一种新哲学的产生,一定要想方设法得到权力的认可与支持;一种道德体系的产生,也少不了权力的认可与支持。这种认可与支持,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笔者译】樊迟跟着孔子在乡村的求雨祭台下游玩时,向孔子请教:“请问什么是推崇好的德性、修正坏的念头、识别糊涂的做法?”孔子说:“问得好!先付出自己的努力,然后再考虑自己能得到什么收获,这不就是推崇好的德行吗?能够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而不是只看到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攻击,这不就是修正坏的念头吗?发起怒来什么都忘了,忘了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忘了对自己亲人不利的情况,这不就是糊涂的做法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