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20 08:52:03)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人性调控标准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人性调控的三种情况。一般而言,人们做事时是利益放在第一位,出力放在第二位,不管自己出没出力,先把利益得起来再说。看问题,先看到别人的不好,自己的不好或者看不见,或者看见也不说。当自己不高兴而发怒时,不计后果,不计代价,造成的后果不仅害了自己,也连累了亲人。前两种说的是人的自私性,后一种说的是人的情感。这三种情况,都是人性中非理性的东西,需要用人的理性进行调控。理性是人性中的神圣成分,高于人性的其他成分。调控人性,虽然会令人感到不快乐,甚至痛苦,但是,却是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需的。以个体的不快乐,换取整体的利益,是人类社会对总功利性进行衡量的结果,是理性的必然。
孔子在本章提出了三种人性调控的标准,与其他章节一起,一笔一笔地把人性调控体系建立起来。孔子的理论对归对,但是终其一生,一直未得到权力的认可与支持。孔子不是上帝,不是以上帝的权威而让人们接受他的理论。上帝是无用的,人们不需要上帝。孔子是想通过其理论的正确性、适用性而让统治者接受,从而确立其主导地位。但是,这只是孔子的一厢情愿。孔子的道德说教在没有得到权力的认可与支持之前,始终无法占据统治地位。尼采说,单靠道德本身,无法建起道德统治的大厦。真正实现道德统治的,不是道德本身,而是权力。
从道德是哲学的一个领域来看,尼采的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观点非常相似。苏格拉底说:“除非哲学家们在自己的国家当上国王,或者现在被称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充分真正地渴望得到智慧,就是说,除非政权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并且现在那许多目标不同、各行其是的人中的许多人被迫不再这样做,否则国家就不会摆脱灾难。”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政权要与哲学结合在一起,政权需要哲学,哲学也需要政权。即使不是哲学家当国王,也是当了国王的统治者需要哲学、学习哲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至今,政权一直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说明。尼采与苏格拉底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从论语全文看来,孔子一直忙于完善自己的理论、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理论,却没有研究如何将自己的理论与权力结合在一起。所以,直到汉代,儒家才被权力所接受,儒家的道德才与权力相结合。其实,这个过程本来可以大大缩短的。由此,给后世提供了一个教训,一种新哲学的产生,一定要想方设法得到权力的认可与支持;一种道德体系的产生,也少不了权力的认可与支持。这种认可与支持,越早越好,越多越好。